岳飞死后宋朝怎么样了(岳飞之死,加速了南宋灭亡的时间)

发布时间:2024-11-28 09:38:43


岳飞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北宋末年,率领手下的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数百次的战斗,在公元1140年,岳飞带领宋军顽强阻击,连连收复失地,可是就在这紧要关头,岳飞却被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治罪。从表面上看是秦桧诬陷忠良,实际情况却是岳飞已经是高宗战略路线的障碍,不得不除之。


岳飞雕像

女真的进攻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北宋徽宗诸子中唯一的幸存者赵构在金军退走之后,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改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赵构仍然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南宋建立以后,按理来说当务之急是选贤任能,重振国家,制定积极进取的战略计划,营救徽宗、钦宗父子。但高宗却并无中兴国家之意,更不想营救宋徽宗、宋钦宗,而是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皇位和保证自己的安全。


宋高宗画像

宋高宗

赵构即位初期,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为了网罗人心,他下沼起用曾经在北宋都城保卫战中深孚众望的著名抗战派大臣李纲为相,借李纲的名声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接受李纲的推荐,任用忠心报国的宗泽防守北宋的故都


。为了笼络人心,稳固统治,赵构不断地发布沼令,表示自己要随时返回开封,祭拜祖宗、社稷,带领全国人民与金人作战,收复故土。


另一方面,赵构并不敢和强大的金国公开决裂,他派使臣魏行可向金国示好,以换取求和的机会。为了远离北方战区,确保自己的安全,赵构一直谋划南逃。在主战沼令刚刚颁布后三天,赵构就再次颁布手沼说:''京师未可往,当巡幸东南。''同时又用高压政策堵住悠悠众口,下令加紧向南逃到扬州。


宋髙宗对金兵心怀恐惧,这种畏惧来自他北宋末年在金营作人质时的亲身经历,更是因为亲眼目睹了父亲、兄长被俘的惨烈事实。面对凶猛如虎的女真军队,赵构心惊胆战。称帝后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安危,而不是恢复社稷与营救父兄。围绕在赵构身边的文武官员,李纲、宗泽等一部分大臣坚决要求对金采取主动出击的强硬态度,且决不妥协,但很快就遭到主和派排挤,李纲被罢免,宗泽病逝。另一部分大臣如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则希望先找到一个安全的容身之所,躲避金兵犀利的攻势。他们主张通过与金军谈判来换取和平,不仅不积极组织武力抵抗金兵,反而不断打击要求抗金的官员。而北方遭受金兵蹂躏的百姓则希望新建立的南宋政权能够带领他们将入侵的女真人赶出家乡,他们强烈地盼望赵构能够回到北宋都城开封,号召天下,与金人决战。


岳飞雕像

赵构君臣疏于防御,给南下的金兵以可乘之机。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金军前锋直逼扬州,黄潜善、汪伯彦误判形势,丝毫未做准备,导致十万南宋御营军在金兵逼近后不战而溃,望风解体。赵构得知金兵已经来到扬州,惊慌失措,带着亲随狼狈出逃。一时间扬州城内群龙无首,一片混乱,被金军轻而易举地攻破,宋方大量财物落入金兵之手,城内百姓遭到欺凌、杀戮。


道貌岸然的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十三日,赵构逃到杭州,罢免了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宰相之职。提拔王渊,但王渊与作恶多端的宦官康履相勾结,康履也是扬州溃败的罪魁祸首之一。面对宋高宗消极抗金和用人不当的政策,将官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民强烈的愤怒情绪,发动兵变,杀死王、康,逼迫赵构退位。后赵构依靠吕颐浩、韩世忠等文武官员平定了兵变,重新登基。这场政变让赵构认识到了手握兵权的重要性,也提醒他必须收揽人心。为此,赵构重新摆出一副抗战的姿态,声称自己''每念中原,未尝终食敢忘。''赵构表面表示要收复中原,实际上却加紧向金朝求和,希望卑躬屈膝能换取金朝承认自己的统治地位,甚至不惜''愿去尊号,用(金朝)正朔,比于藩臣''向金朝称臣,这是极为奴颜媚骨的行径。


赵构逃跑路线图

赵构的摇尾乞怜并未换来金朝统治者的认可,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金太宗以兀术为统帅,兵分四路南侵,誓言要灭亡南宋。已如惊弓之鸟的赵构接受宰相吕颐浩建议,逃往海上躲避,他们君臣在海上漂泊数月,狼狈不堪。金军追击宋高宗,但并未得逞,在由江南北撤的途中,被南宋将领韩世忠部拦截在黄天荡,险遭灭顶之灾。此后,金军再也不敢轻易渡江。高宗对金军恐惧不已,担心金军再次南下,便命令张浚在陕西发动攻势,以牵制金军。张浚在富平主动出击金军,虽然战败,但打乱了金太宗南下的部署,迫使兀术撤军,从而解除了金朝对南宋的直接威胁。


剧本照金兀术

金兀术

战略相持阶段绍兴四年(1134年)至绍兴八年(1138年)间,宋在川陕、两淮、中原地区与金国、伪齐展开争夺战。经过数次大规模的战争和北伐反攻,南宋夺回了部分失地,与金朝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川陕战场延续了此前的胶着状态,宋军在与金人进行数次大战后,转入了防御态势。金国一度企图从川陕南下,灭亡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兀术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咽喉要塞仙人关。吴玢与其弟吴璘共同率领宋军迎敌,进行顽强抵抗,以弓弩射杀了大量金兵,然后组织反击,大败金军。兀术被迫撤兵退至凤翔,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宝鸡。吴阶趁机收复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的秦、凤、陇等地。金军企图由川陕灭宋的计划破灭。


吴介兄弟雕像

吴阶兄弟雕像

两淮战场主要由韩世忠负责指挥。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金与伪齐联合进犯两淮地区,韩世忠在张俊、刘光世等将领畏惧不进的情况下,毅然率军渡江迎敌,并在大仪镇(今江苏扬州西北)设伏兵,击败敌军。绍兴六年(1136年),韩世忠移屯楚州(今江苏淮安),成为守卫淮东地区的主帅。他积极发展生产,联合山东义军,以不足三万人的兵力,使淮东成为保卫东南的重要屏障。


韩世忠雕像

韩世忠

中原战场是由岳飞通过三次北伐开拓的。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岳飞第一次率军北伐,两个多月时间,取得了收复襄阳等六个州郡的重大胜利,夺回了现在湖北中部、北部,河南南部的广大地区。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再次从襄阳北伐,直取中原,不到一个月时间,岳家军先后收复汝州等大片失地,包括现在河南南部、西部和陕西东部地区。面对岳飞与岳家军的大举反攻,金军接连战败,失去了对宋金战争的控制权,南宋收复中原的形势一片大好。但因得不到高宗的支持,岳飞被迫撤军。


通过这些战争,金朝屡屡战败,兵力大大削弱,士气逐渐衰退,没有实力再一举南下灭掉南宋。南宋军则受到军事实力制约与投降派的阻挠,也无法北上收复北宋全部故土,形成了宋金对峙局面。


南宋建国以来,军队都掌握在抗金将领手中。这些将领拥兵自重,各自占据一方,令没有兵权的宋高宗如芒刺在背。宋金战事缓和后,高宗为巩固皇权,立即着手收归兵权。绍兴七年(1137年),淮西防区发生兵变。郦琼等将领不愿服从倨傲凌下的新任督军吕祉,于是杀死吕扯,率四万余将士投奔伪齐,导致淮西防区空虚。经历这次事变,宋高宗更进一步加快削弱武将势力的步伐,推行''抚循偏禅''的政策,即扶植偏将,分割主将的兵权。这场兵变后,宋廷内部权力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主和派赵鼎代替主战派张浚担任宰相,另一位主和派大臣秦桧任枢密使,把持军事指挥权。这样,主和派就在宋廷内部掌握主导权,导致宋廷的政策开始由主战转向主和。


宋高宗赵构一直希望与金朝和议,借机保住自己的帝位,因而从登基之日开始,不断向金朝派遣使臣,奴颜婢膝地乞求和议。伪齐政权垮台后,宋高宗认为宋金之间议和障碍得以消除,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趁着迎回北宋徽宗棺木之机,宋高宗再次令使臣王伦向金朝表达求和之意。此时的金朝在不能成功灭宋的情况下产生了厌战情绪,再加上金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权力变动,挞懒(完颜昌)一派掌握大权,他们主张对南宋政府采取''以和议佐攻战''的诱降策略。于是,金朝对南宋的和议主张表示认可。不久,返回南宋的王伦向高宗皇帝稟报金朝愿意议和的态度,宋高宗闻讯欣喜不已。立即再度起用之前大力鼓吹宋金和议的秦桧,全面负责和议事项。


岳飞剧本图

南宋主动与金朝议和,遭到朝廷内外很多官员的强烈反对。胡铨等主战派上疏抨击秦桧,反对与金朝和议,但宋高宗不同意他们的建议,这些人还因此获罪被贬。岳飞也因上书反对议和而遭致更为恶毒的攻击。十二月,金朝使者张通古到达临安,趾高气扬,称南宋为''江南'',要求高宗赵构叩拜迎接金熙宗沼谕。消息传出,高宗担心激起众怒,便以为徽宗居丧的借口,由秦桧代替赵构跪拜迎接了金熙宗的沼谕。根据议和条件,金朝将原伪齐统治的河南、陕西地区划给南宋,南宋向金朝称臣,每年向金朝进贡银、绢五十万两、匹。


秦桧夫妇雕像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撕毁与南宋签订的和议,兵分两路进攻南宋。宋军顽强阻击,遏制了金军的进攻势头。岳飞率部接连取胜,收复中原在望。但宋高宗只想保住半壁江山,他严令各处宋军撤退,解除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的兵权,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与此同时,高宗和秦桧加紧对金乞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双方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两国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史称''绍兴和议''。

总结

绍兴和议结束了宋金之间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维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局面的取得是以宋金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与经济上的屈辱为代价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