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一篇童话——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先说一下我的一个猜想:童话,虽然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是讲给孩子们的故事,但却反映的是成年人的心理。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成年人的世界来反映现实生活,却要以一种远离了成年人的文学体裁——童话,来表达成人的世界呢?是不是作者有什么话不便说或者不愿说。在这篇童话里,我读出了类似于小说和诗歌的隐晦性,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并没有明明白白说出来,而是要你仔细去寻找,去品味。
也许你会说,这篇童话不就是在揭露统治者的愚蠢以及大臣们的阿谀奉承和自欺欺人吗?这么明白无误的主题我想不会是一个誉满世界的作家主要想表达的。甚至你还会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说什么这篇童话是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如何如何,说什么封建制度如何如何,这样的话就有点儿尽信书了。
你也许还会说,哪有那么深的主题,这不就是一篇童话吗,它难道不是在给孩子们讲一个皇帝裸行的搞笑故事吗?也对,对于孩子们来说,笑一笑就足够了,你还能期待孩子们什么,让他们去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吗?大可不必。但文章最后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相,揭穿了皇帝新装的本质,你又不能不说,这是作者对孩子们的一种期许,希望孩子们能远离成人世界里的虚伪、奉承……
所以,这篇“童话”是讲给孩子们的一则故事,也是作者批判现实的一个幌子。
“新装”是文章的线索,围绕“新装”分别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织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百姓赞新装,小孩儿揭新装等故事情节。尤其是皇帝穿新装在街上游行这一情节足可以让你笑趴下。作者故意将这些情节用夸张的词语和语调表现出来,以吸引读者的兴趣,事实上,这也是童话这一体裁的一个特点。作者让读者把注意力放在故事本身上,像是和读者捉迷藏一样,把写作意图藏起来,让你找。于是我们概括故事,分析人物,提炼主题,以为把作者隐藏的部分通通找到,万事大吉,课程休矣。
但我觉得还没有完,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而这个共鸣应该不受时空的限制。也就是安徒生当时所写的人群与我们当下生活中的人群是有些相似相通的供人们批判的东西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这样一句话:“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这是第一个老大臣说的,第二个老大臣也说了同样意思的话,“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那些托后裙的内臣也不敢让人瞧出他们什么东西也没看见;街上和窗子里的人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还有皇帝和高贵的骑士们,虽然他们没有说类似的话,但从他们的表现来看,他们也同样没看见什么,却说了违心的话,因为他们也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愚蠢的、笨的、傻的。同样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绝不是偶然,而是作者有意在突出什么,那也是作者给我们的谜底暗示。
这些人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敢让人们知道自己的缺点或弱势,而这种缺点或弱势并不一定就是“不称职”“愚蠢”“傻”。大家想想这种心理是不是普遍存在,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然而并不能因为它普遍存在,你就觉得很正常,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不仅仅是虚伪。
大家再来看一句话:“全城的人……都渴望……检测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类似的话还有“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哪些人…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前一句是百姓们说的,后一句是皇帝说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想看到别人的缺点或弱势,换句话说就是想看别人出丑。这是不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而这种心理也是不是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
再来看一句话:“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大家有没有注意,其实所有人都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但一开始并没有人说穿这个秘密,而是在一个孩子说出真相以后才传开了,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这样说。说明什么?这是不是一种怕出众又愿意从众的心理?这种心理对于大部分人是不是也有?
作者安徒生指出的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病态心理,正是这几种心理让人们生活在欺骗中、恭维中。作者让一个小孩儿揭穿骗局,指出真相,不仅因为孩子的内心天真纯粹,而且他希望长大后的孩子们不要像故事里的人们一样,希望他们能生活得真诚坦率,和谐美好。(安徒生:“我没说过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