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成语:始作俑者
释义:原意是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后来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造句:事到如今,再去追究谁是始作俑者已无太大意义,当务之急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始作俑者,这个“俑”是什么呢?
“俑”就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东周墓中出现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宋代以后纸质冥器开始流行,陶质、木质的俑开始渐渐减少。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兽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彩绘陶俑(汉),1983年12月临沂金雀山发掘,临沂市博物馆藏。
这个成语是出自哪里呢?
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但却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呢?”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的饿死呢?”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梁惠王上》)。这是最权威的解释,其经典之处在于,它不但是对这句话的解释,更是其出处。事实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语既非出自《论语》,也非出自《礼记》,而恰恰是出自孟子与梁惠王的这一席话。正是《孟子》史无前例地记载了孔子的这一句话,并同时阐述了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因为俑太像人了。在这里孟子并没有解释“其无后乎”的具体含义,但言下之意无疑是鄙视的态度。
为什么用陶俑陪葬就是做坏事?陶俑明明代替了人殉,为什么孔子还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么狠的话?
宋朝的朱熹对此作了补充。他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集注》)
“刍灵”即用茅草扎成的人马,为古人送葬之物。《礼记·檀弓下》记载:“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明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 即冥器。)
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天运”篇中也出现过“刍狗”,即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意丢弃践踏。
孔子如此厌恶发明俑人用以殉葬的人,自然是赞同那之前的葬法了。但俑人之前并非真人,而是草人。因此孔子绝不是赞同真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俑人不过比较像真人,孔子尚且反对,何况用真人殉葬呢?商朝时期是流行真人殉葬的,考古发现很多商代坟墓中都有人殉的遗迹,周朝予以禁止,转而采用刍灵,即草人来取代活人。后来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这其实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如果把孔子的话,放到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难发现,他是希望恢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