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山脉——宁夏六盘山

发布时间:2024-12-14 08:40:20



“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六盘山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是历代兵家屯兵用武的要塞重镇,也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古代多民族在这里聚居。
六盘山是1935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毛泽东一首《清平乐·六盘山》,使之名扬海内外;将台堡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场面,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缺的就是山。从物以稀为贵的角度讲,六盘山并不稀缺;从海拔高度来讲,六盘山与青藏高原周边的许多山脉相比都是矮子;从文化方面来看,六盘山上没有像样的石刻文字,鲜有文人墨客题诗作赋,与五岳相比,只能算个小巫;要谈军事要塞也不算突出。然而,六盘山,山还是那座山。



“山”是个象形字,像山峰并立的形状,本义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人的生活如果总是平平淡淡,没有挫折的时日容易被人忘记,只有遇到阻碍和不平的节点往往印象深刻。地理环境也是如此,大山高峰比平原更出名。六盘山是一个狭长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240多公里,平均海拔比贺兰山还要高,山势雄宏,峰峦叠嶂,气势磅礴。从气候作用来看,它阻挡了西北方向南下的冷空气,减缓了寒流南下关中平原的强势,保证了关中平原年平均气温12℃至14℃,气候温润,成了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从这一点来看,六盘山功不可没。


古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的纽带,它更像一条大河,沿途分支越多,影响的范围就越大,对经济、文化、宗教、风土人情都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当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这条大河一路向西,遇到的第一个河中洲便是陇山,也就是六盘山。考虑到翻越六盘山的安全性与便捷性,这条大河只能第一次分流,形成了丝绸之路东段的北线、南线、中线三路。六盘山这一阻挡,使丝绸之路这条大河更大面积地惠及了六盘山区域。这一阻挡,无心插柳柳成荫,挡得理直气壮,挡得功盖千秋,挡得名声大噪。



六盘山风光旖旎,久负盛名。六盘山旅游区内凉殿峡、二龙河、荷花沟、秋千架、老龙潭、泾河源等休闲避暑胜地是干旱带荒漠地区独存的胜地。春来绿树繁花,天地清澄;夏时凉爽宜人,风光独特;秋时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冬时雪尽穷野,银装素裹。


老龙潭位于六盘山主脉东麓,泾河上游泾源县西南20公里。《泾水源》诗曰:“峭石危壁,腰吐流霞。悬崖匹练,浪跳飞花。幽官咫尺,实生龙蛇”。有民间故事《柳毅传书》和《西游记》所描述的搪魏征梦斩泾河龙的传说。

老龙潭有四个潭组成,现水库大坝下游为一、二潭,是一段深峡危崖急流深潭,神奇莫测。三潭现被水库淹没,蓄水40多万立方米,潭水平静出奇,阳光投射在深幽的水面,薄薄雾气在潭面上飘逸,恰似一面宝镜,瑰丽迷人,有“高霞平湖”之美称,水库上游四潭为龙潭的门户,幽谷危壁挟飞潭。清澈蜿蜒似游龙。山水相依,群峰倒影,美景如画,颇为壮观 。泾河源野荷谷处在泾源县城西8公里处,为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谷地野荷遍布河床,叶片如盖,清澈的河水掩映于荷叶之中,有江南水乡之神韵,北岸峭壁参天,华山松布满石崖,有西岳华山之险峻,南岸天然树种丰富丰富,有原始森林的韵味。涓涓溪流与野荷长廊相伴,奇峰峭壁与松涛林海相依,再加上谷内少数民族风情服务,游谷赏花,趣味无穷。



六盘山为什么能有名气?因为它屹立于中国西北的中心地带,始终散发着独有的迷人魅力,以一己之力南阻北挡;它是清水河、葫芦河与泾河的发源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它不断书写着历史故事和演绎着神奇传说;它盛产风景名胜,把六盘山的底蕴传了又传;它滋养生灵万物,成为塞北高原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