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元宵节的来历(带你了解“元宵节”)

发布时间:2024-11-18 09:22:11

元宵节就要到了,你真的了解我们的元宵节吗?本文带你进一步认识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起源解释:

  1. 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元宵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汉武帝时期有个叫做“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创建“太初历”时,就已经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2. 佛教起源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3. 道教“三元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4. 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但其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尽管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这个节日在中国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团圆美满的美好期许,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同时,元宵节也已经成为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宵节的习俗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包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一系列民俗活动,营造出一种喜庆和浪漫的氛围。

  1. 花会、灯会、吃元宵、猜灯谜。老北京的元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三部分组成。前门一带自明清时期就盛行举办上元灯会,还为此留下乾隆皇帝每逢此日奉母观灯、大行孝道、与民同乐的历史传说。灯市上各种花灯琳琅满目,供人观赏。

古城灯笼高高挂

  1. 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挑灯笼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对火的崇拜和对光明的追求。灯笼作为一种照明工具,在夜晚为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同时也具有驱邪避害的象征意义。在元宵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里,人们挑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走街串巷,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寄托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撂火把则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元宵节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人们通过在田间地头点燃火把,驱赶害虫、祈求丰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庆祝节日的娱乐活动。在元宵节夜晚,人们将火把点燃后抛向空中,任其自由燃烧,形成一道道美丽的火光轨迹,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欢乐和热烈气氛。

Close-Up Of Bonfire With People Standing In

  1. 挂花灯、放河灯。元宵节挂花灯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与汉武帝祭祀太一神有关。据史籍记载,汉武帝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时,会在正月十五日晚通宵达旦地燃灯火,形式多样的灯笼将祭坛映照得既明亮又神秘。这种宫廷习俗逐渐流传到民间,便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的习俗。另一种说法则与佛教有关。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开始逐渐流传。明帝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命令在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形成了元宵节挂花灯的习俗。至于放河灯的习俗,则主要源于佛教中的灯火迎神仪式。人们会在河中放置水灯,任其漂流,以示对神灵的敬仰和祈福。这一习俗在后来逐渐与元宵节的庆祝活动相结合,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苏霍泰历史公园的Loy Kratong节Loy Kratong Festival at

  1. 舞龙、舞狮子。元宵节舞龙舞狮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在黄帝时期,一种名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这可能就是舞龙的雏形。而关于舞龙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至于舞狮子的习俗,则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在唐代尤为盛行,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因此,在元宵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里,人们会通过舞龙舞狮的方式来欢庆佳节,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同时,舞龙舞狮的表演形式热烈欢腾,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舞醒狮

  1. 踩高跷、扭秧歌。踩高跷,也被称为“跷技”,在汉魏六朝百戏中就已经出现,当时被作为一种杂技表演。表演者踩在长木跷上,能够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如舞剑、扭秧歌等。关于踩高跷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古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种跷技活动。另一种说法则是踩高跷起源于古代戏曲表演,演员为了增加身高和表演效果,踩在木跷上进行表演。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表明踩高跷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表演形式。在元宵节期间进行踩高跷表演,不仅能够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还能够展示表演者的技艺和勇气。扭秧歌则是一种源自劳动生活的舞蹈形式,在中国北方地区尤为流行。扭秧歌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能够很好地展现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于扭秧歌的起源,虽然具体的年代和原因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与古代农耕文化和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元宵节期间进行扭秧歌表演,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和喜庆,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化。

  1. 打太平鼓。太平鼓,又称“单鼓”、“羊皮鼓”、“扇鼓”、“神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鼓面多用羊皮、牛皮或驴皮制作,鼓框和鼓柄则多用木、竹或铜制成。打太平鼓时,人们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鼓声和舞姿融为一体,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元宵节期间,打太平鼓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祈求太平、驱邪避害的象征。人们相信,通过打太平鼓可以祈求神灵保佑,使家庭平安、五谷丰登。同时,太平鼓的鼓声也可以驱走邪气和瘟疫,为人们带来健康和幸福。此外,打太平鼓还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打太平鼓,共同欢庆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打太平鼓,人们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加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份也有各自独特的元宵节习俗,如吃元宵、舞龙、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同时,各地还有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如放烟火、猜灯谜、游百病、偷菜等,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度过这个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