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特效药(防治小麦吸浆虫,防治关键很重要)

发布时间:2024-10-09 08:38:05

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是小麦上一种危害极大的害虫,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不及时发现防治,可能会造成减产20%-30%,严重时甚至减产50%以上。


小麦吸浆虫个体极小,形似小蚊子,通常隐藏在颖壳内,可分为麦红吸浆虫以及麦黄吸浆虫。麦红吸浆虫幼虫体长约体长3~3.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雌成虫体长2毫米左右,呈桔红色,触角细长;麦黄吸浆虫卵长0.29mm,香蕉形,幼虫体长2毫米左右,黄绿色或姜黄色,体表光滑,蛹鲜黄色。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受害严重的麦穗会发生萎缩,色泽暗淡,穗籽干瘪,还会容易发霉变成黑绿色,使小麦子粒不能正常灌浆,出现秕粒、空壳,严重时造成绝收,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小麦吸浆虫幼虫会在土壤中越冬,年后在小麦返青期,幼虫会从土壤中出来,在孕穗期集中化蛹,灌浆期幼虫会吸食籽粒,该虫个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


防治方法:

防治小麦吸浆虫有三个关键时期,分别是小麦返青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每亩地可用10%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12-16毫升均匀喷雾防治,每季小麦最多使用一次,每喷一次,持效期长达40天。

将高氯噻虫嗪喷雾到植物或害虫表面,使得害虫触碰瞬间囊壁被打破,定向快速释放高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迅速击倒害虫。同时又可以阻止有效成分提前蒸发,延缓高效氯氟氰菊酯分解,成2次杀虫高峰,更具持效性。

高收高氯噻虫嗪为菊酯类与烟碱类的良好结合,机理新颖,复配时药效增效明显,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的三位一体杀虫机制。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做到较好的兼防性。尤其对单一药剂产生抗性的害虫有较好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吸浆虫成虫怕光,所以防治时间应选在晴好无风天气的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阴天无雨时全天都可施药。

吸浆虫幼虫通常在小麦颖壳内为害,药物不易喷到,防治困难,并且用药时期短,如果防治不利,将会造成小麦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