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的特点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行为方式、犯罪工具、作案目标、资金流向、作案手段、作案时间、隐蔽性、社会危害性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特点:
行为人主观上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诈骗财物无论是归自己挥霍享用还是转归第三人,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犯罪工具高科技化,作案过程非接触化。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犯罪,手段智能化,作案过程隐蔽,资金流向复杂。
作案目标具有不特定性,资金流向具有复杂性。诈骗犯罪不局限于特定人群或地区,资金流动路径复杂,给侦查带来困难。
作案时间短,作案过程隐蔽。犯罪分子通常迅速完成诈骗行为,并采取措施隐藏身份和行踪。
诈骗犯罪经常跨省市、跨区域流动作案,新类型有组织犯罪呈现公司化、专业化管理。诈骗集团分工明细,运作高效。
诈骗手段科技化、智能化,犯罪分子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电子信息,实施诈骗行为。
诈骗犯罪社会危害性极强,受害人数广泛,犯罪增长迅速。由于网络普及,诈骗犯罪的影响范围和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诈骗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年龄普遍较低,文化程度不高,且作案人员地域集中,某些地区因诈骗犯罪高发而形成高危区域。
犯罪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的便捷性,不需大量投入即可实施犯罪,且犯罪证据难以获取。
诈骗犯罪呈现集团化运作,有明确的分工,如话务组、物料组、技术组等。诈骗手段精准致导,针对特定人群,如单身群体、无业人群等。
诈骗犯罪手法历经长期演变,不断更新,运用心理学、网络科技等多学科知识,诈骗手段越来越高明。
这些特点表明,诈骗犯罪不仅技术先进,而且组织化、智能化程度高,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打击诈骗犯罪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技术和社会多种手段,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