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扫六合,平天下,统一中国,成为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如果说统一华夏是秦国数代的积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在大一统后秦朝所开创的各项统一,才是秦始皇真正能力和功绩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秦朝的丞相——李斯。
在历史上,李斯是秦始皇的宠臣,是大秦帝国政坛上巨擘式的人物。从一名小吏逆袭而成为大秦帝国的相国,有着十分励志的人生。他精于谋划,殚精竭虑,以法治理秦朝天下。
李斯协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参与并拟定了秦朝统一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顶层设计。
李斯在废除分封,实行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字这些重大执政举措上,他的贡献都是及其显著的。特别是他的书法、文章更是被后世文者盛赞。
世间没有绝对的事物。历史上的李斯更是个例外。拥有如此成就的李斯,却在品行上遭受了后人的诸多诟病。主要体现在妒杀韩非子,焚书坑儒,沙丘变节等事件上。
对于李斯的褒贬,还体现在他遗世的两部作品上。
一部是代表李斯才华的《谏逐客书》。一部是代表李斯品行的《行督责书》。
根据《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李斯原本是楚国的小吏,家有美妻和两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小生活衣食无忧。
据说他偶然悟得“老鼠哲学”,开始求学于儒家大师荀子,研修帝王之术。
要不怎么说历史上的很多名人就是与平常人不一样呢!
这李斯也是这样,生活中很多类似这种哲理的人或事物,他都没有感悟,偏偏去悟“茅厕”里的老鼠。
总之吧,李斯不爱做便所里的老鼠,想做粮仓的老鼠了。他想换个环境,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学成“帝王之术”的李斯,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政治舞台。
哪里最强?哪里是最好的粮仓?这就需要李斯的战略眼光和智慧了。
他放目天下,综合分析,他认为秦国最强,有灭掉六国的野心。于是他就来到秦国。
当时的秦国,秦王嬴政(赵政)刚刚继承王位,还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一切都是嬴政的仲父吕不韦在治理秦国。所以李斯就选择做了吕不韦的门客。
李斯虽然是饱学之士,但也并非是当时的优秀之才。在荀子的稷下学宫里他的成绩是中上水平。到了吕不韦这里,想在三千门客里脱颖而出,更是难上加难。
但李斯是属于敢想敢做,善于抓住各种机会推销自己的人。通过各种自我包装,终于见到秦王。
作为一个专攻“帝王之术”的李斯来说,想抓住一个少年君主的心,其实并非难事。见面第一句话就给秦始皇画了一张大饼:
统一六国,就如掸掉身上尘土一般简单。抓住机遇,建立不世之功。大王有此心,我帮你完成。大王若是无此心,我帮你有此心!
这段表决心的话语,赢得了少年嬴政的认可。于是就让他做了小官。虽然官不大,但是却有了更容易见到嬴政的机会。
在以后与嬴政的相处中,李斯一面对嬴政察言观色,一面为嬴政出谋划策。
李斯成为嬴政的心腹,官职也升到了客卿(相当于高级顾问)。
正在李斯平步青云,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欲大展拳脚的时候。
天有不测风云,在秦国发生了“逐客门”事件。嬴政在这个时候发布了“逐客令”。
这个事件的起因在《大秦赋》电视剧里也有描述。当时六国之一的韩国,与秦国毗邻。整日的提心吊胆秦国的侵袭。
韩国为了化解这种困境,想了一个削减秦国国力的计谋。他们派了一个名叫郑国(人名)的水利专家,去帮助秦国兴修水利工程。
工程虽然十分庞大,耗费了秦国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其实对于秦国也是好事。所以也得到了吕不韦和嬴政的准许。也就是历史有名的“郑国渠”!
若干年后,韩国这个削弱秦国国力的目的被曝光了。这个郑国(人名)也被以“间谍”的罪名抓了起来。
虽然这个事件不大,但是却因此引发了诸多的连锁性轰动反应。旧贵族借此机会提出驱逐秦国以外的人,借以恢复自己失去的利益。
另外,在这个时候还发生了赵姬、嫪毐、吕不韦的内乱。事情就怕凑到一起。在秦王嬴政痛恨之余,也有了:不是秦国的人,不可能真心为秦国做事。
于是,秦王就颁发了“逐客令”:只要不是秦国的人,都赶紧走开。这里面也包括身为秦国客卿的楚国人李斯。
你想啊,正在踌躇满志的李斯遭受这种待遇,心情是什么样子?
生气之余,在被驱逐的途中奋笔疾书,给嬴政写了一篇抗言谏词。也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在《谏逐客书》奏疏中,不但有直谏和批驳,还以嬴政“统一天下”进行立论雄辩。文章铿锵有力,才思横溢。正反对比,直陈利害。
《谏逐客书》大概的意思就是:
秦国外的客卿是对秦国有贡献的,秦国驱逐我们是典型的“重物轻人”。秦王你喜欢六国的财宝美女以及土地,难道你就不喜欢我们这些六国的人才吗?你能舍弃六国那些美好的东西吗?你把我们这些有才之士都赶跑了,你是在帮助六国。我们的才华会在六国施展,会在其它的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谏逐客书》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得到了高度评价。
秦王嬴政此时也已成人,读了此文后,立刻收回了“逐客令”,重新重用李斯。任命李斯为秦国最高执法官员——廷尉。
而李斯至此才算真正走上秦国的政治舞台(以前只是无关紧要的谋士而已)。尽展所学,辅佐秦王嬴政,成为后来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代秦相。
作为臣子的李斯是忠于秦始皇的,秦始皇对李斯也是多有依赖,多加恩宠的。根据《史记》记载,他们之间的儿女有多对联姻关系。
可以说,当时秦始皇和李斯是标准的利益结合体。他们君臣在相互利用的同时,手挽手引领着那个时代。无论谁功谁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单一而论。
李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直被后世争议。有的人说才智过人,是励志的典范。
其实在那个时代,积极进取的大才之士并不在少数,但是得偿所愿的并没有几个。
很多历史上的名士和他们所缔造的功绩,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得碰到欣赏他们的人和适合于他们的舞台。
李斯的成功也一样,其实他的才识和谋略在同时代诸多策士中,并不是出类拔萃的。
他之所以有所成就,皆是因为他运气不错,碰到赏识的他的秦始皇。
根据《史记》记载,在秦始皇晚年出巡归途中,突然因病暴毙,而引发赵高、胡亥、李斯篡改遗诏“沙丘之变”。他们拥立胡亥为帝,逼死了应该继位的扶苏和大将蒙恬。
无论这个“沙丘之变”是否是真实的,无论李斯是否受到了赵高的胁迫或者劝说。或者是他本身的意愿。在这次事件中,都可以反映出李斯之才和政治眼光都是名不符实的。
作为当时秦朝政坛二号人物,作为秦朝的丞相,影响力和权利是可想而知的。
不能在那种境况下有效的控制局面,或者在发生后还不能挽回局面。
难道,李斯以前的治世治国谋略也随着秦始皇暴毙了吗!
虽然秦朝快速灭亡,不能说是因为某个人造成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斯确实亲手做了秦朝的掘墓人,而把自己也变成殉葬者,留下千古骂名。
秦二世胡亥坐上帝位后,李斯仍为丞相。因为秦王朝的暴虐不得人心,各处都出现了反秦的义军。到了秦二世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做为丞相的李斯不但毫无作为,而且对秦二世的昏聩和骄奢淫逸却大加吹捧,又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奏疏”,这篇就是《行督责书》。
这篇三观尽毁的《行督责书》大概意思就是:
尧舜禹那样的君主得了天下,却不懂得享乐,那不是贤明君主。贤明的君主爱自己所喜爱,扔掉自己厌恶的,享尽人间极乐,发挥自己专制特权,实行督责,越严厉越全面,臣子民众就会越无杂念,国家也会越富强,君主之乐也就没有满足不了的了……
如果说二十多年前,写给秦始皇的那篇《谏逐客书》,体现了李斯文思纵横的远见卓识。
那这篇写给胡亥的《行督责书》,就体现了李斯毫无底线,三观尽毁的品行。
胡亥看到这篇文章后心情大悦,更加肆无忌惮,纵情享乐,从而加速秦朝灭亡。而李斯虽然奉迎了胡亥,抖了一把阿谀献媚的机灵,但这次却没有得到帝王的佑护。
几个月后,李斯又被野心勃勃的赵高设计诬陷,深陷牢狱。
在受到诸多侮辱和酷刑后,一家人终被秦二世拉出去进行了腰斩,祸及三族。
不得不说,李斯之死是咎由自取。与小人同流合污,与虎谋皮,终会累及自身。
这点,对才智超人的李斯来讲,他应该早就预料得到。
也许,在李斯的“老鼠哲学”中,本就没有什么品行操守和善恶标准。
有的只是环境的优越和利益的权衡。
李斯奉行他自己的处世哲学,那么贤与不贤,身后骂名,他又怎会在意呢!
只是,后人在看着他的精彩文章和那遗留在世的秀丽小篆时,难免会多了几声叹息!
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上的政治人物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当时的形势。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事实求是地说,李斯身上有很多励志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所做出的成就也是不容置疑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斯确实属于那种为人处世,以“利”为先。赢在才干,输在人品。这点是值得后世警醒的。
人生追求荣华富贵是无可厚非的,适当把握,能使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但若抛弃道义,毫无原则,不择手段,那就没有人品自私了。即使身在高位,也很难得到人们尊重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