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以乡情为纽带的“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在南阳大地上如春潮涌动。从白河之畔到伏牛山麓,从智能制造车间到光电产业园区,返乡人才与家乡发展的“双向奔赴”,不仅承载着游子对故土的眷恋,更折射出南阳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的智慧与担当。
这场活动的深层意义,在于破解人才流失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困境。作为人口大市,南阳长期面临“孔雀东南飞”的人才外流现象,而县域经济承载力不足又制约着返乡创业的规模。活动通过搭建乡情联络平台,让院士专家的技术成果、企业家的资本资源、技能人才的经验智慧与家乡的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卧龙区通过“双招双引”签约15个产业类项目,总投资102.7亿元;南召县举办“玉兰花开 鸿雁归来”活动,与5所知名院校达成合作,招引数十名技术人才;新野县年产8000吨铜缆项目落地生根……这些数据背后是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更是乡情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要实现“人才回归-项目落地-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南阳需构建三大支撑体系。首先是政策服务的“软环境”升级,唯有打破行政壁垒,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才能让返乡人才安得下心、扎得住根。其次是产业承载的“硬实力”提升,围绕优势产业招引人才,通过重点企业链接创新资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破解县域经济“空心化”难题。最后是长效机制的“生态圈”打造,不但要建立常态化督查制度,更需要完善乡贤数据库、设立返乡创业基金、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让乡情纽带永续传递。
站在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历史坐标上,南阳的“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已超越传统招商引资范畴,演变为一场城市发展理念的革新。当院士专家在论坛上为光电产业把脉问诊,当青年创客在孵化基地实现技术转化,这座城市展现的不仅是求贤若渴的诚意,更是以人才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定力。唯有将乡情转化为制度保障,把活动升级为发展生态,方能让“归雁经济”成为南阳跨越发展的持久引擎,在中原更加出彩的征程中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郝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