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赵宗彪
当代的人们,常有跟不上时代的感叹。生活的节奏如旋转的陀罗,欲望又使我们不断挥鞭加速。当代世界,创造的财富古人无与伦比,生活的便利,也是前人无法想象。生活五光十色又丰富多彩,人们的心灵为什么常感空虚?城市中产的生活富足,精神世界为什么产生无聊?为什么东方与西方都会产生同样的时代病?产生时代病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因素,我以为,就是我们的审美,并没有同生活的节奏产生共鸣。审美的灵魂,不需要那么多的匆忙。审美的脚步,不需要那么快捷。我们的灵魂,有时候需要与我们的现实,保持相当的距离,才能使心情保持平衡。艺术审美,恰恰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慢下来,让焦灼的心情舒缓,在情绪与现实之间筑一道防火的隔离带,可以使自己透一口气。王正多的现代摄影画作,恰恰就是在日常人们常见的景象中发现美,留住生命的诗情画意,也是让我们获得心灵宁静的一条捷径。
人性总是以为,诗意的美,只存在于视界之外,“诗与远方”,几乎成了关联词。一个个摄影家都不惜远涉重洋,将万里之外的影像带回,向人们展示大千世界的美好。生活里美无处不在,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
走进王正多的摄影世界,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惊喜的领域,展示了一个大美的世界。事实上,王正多拍摄的地方,就是我们常见的山川草木、寺院禅房,既没有俯瞰全境的航拍,也没有纵深远景的宏图,都在中景之下的处理和变形,幻化出宇宙星云图一般的万千气象。
乍一看,那么陌生,仔细端详,又是那么的亲切。而且远观与近看,效果都会不同,显示出内涵的丰盈与饱满。在他的作品里,云锦杜鹃不再是的植物,黑色的千年虬枝如苍龙奔腾,又像是百战归来的老兵在诉说着铁血的故事;佛国深院的鲜艳花朵,一改人们熟知的绽放姿态,变成了一波波漫天的流星雨。在这里,水不只是流动的液体,那潺潺的溪流仿佛是不可抵制的意识,又似乎是浩渺的江河。这些作品,既是摄影,又是画。每一幅都可以用一个标题,似乎又无数个标题,或者无法有标题,但都充满了禅意与妙思。
王正多对色彩的直觉非常敏锐,他能够在芜杂的色彩大海之,以独到的眼光,对原有的“照片草稿”作鲜明的色彩提纯。美的内涵需要丰富,但美的形式,简化才是大道。大千世界,万类竞秀,纷繁复杂的景象容易让人迷失。在王正多的作品中,色彩不再是简单的视觉元素,而是表达情感的最得力工具。在此次展出的第二单元《热烈之至》中,那大块浓烈的红色,是乔木上盛开的鲜花,是熔炉里沸腾的钢水,是大地中奔涌的岩浆,也是作者心中热烈的激情;那一片纯净的蓝,是春天的森林和草地,是头顶上天空上浮着白云的湛蓝,也是作者拍摄之后的宁静的思绪。
在第三单元《禅雪闻音》里,则又将所有的五彩斑谰,简化为黑白两色。雪落大地,冰挂枝头,万籁俱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画面与观者之间,除了各人的思绪,就只有呼吸的声音……这些纯化与提炼之后的色彩,让观者一眼便能感受到画面所传达的纯粹之美。 三按快门容易,打动人心难。关键在于摄影作品的美,能否引起人的共鸣。世界包罗万象,看似博杂,实则和谐。如何表现?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方法。摄影家用的是光,是构图与色彩。
王正多的第四单元《花样年华》是最具象的一组。作者将乔木之花拍出山水巨画的气势,其大块的黑色起到了奠基之效,在此中,观众会对“黑色是颜色中的皇后”有深刻的体会。第一单元《穿越而来》中,更将色彩的丰富和谐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边的色彩,无尽的组合,这是画面,也是生活,这是现实,也是思维。它与第五单元的《无量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后者更加抽象、更加自由,也更加浪漫。每一个色彩元素都仿佛是精心安排,却又显得那么浑然天成。没有突兀的存在,没有不协调的搭配,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这种和谐之美,让整个画面充满了流动与安详、冲突与稳定、厚重与轻盈,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享受,仿佛置身于一个理想的天堂,宁静而美好。以我个人的偏好,更喜欢《无量世界》中的作品。
王正多是老朋友。他的摄影,是高点起步。几年前的作品,即表现出的苍茫、明净、壮阔、唯美的风格,在业内即有影响。在手机普及的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朋友圈里最多的,也是摄影。王正多的作品,常常为他人喜爱、转发,在手机屏幕上传播。 因为对艺术的同好,我们常在一起交流,但关于摄影本身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哲思与宗教、美术与音乐方面的探讨。艺术的高度,本质上是创作者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认知的高度。所有的艺术,技巧性的内容,占比并不多。王正多对易学的许多认识,都别有深意。对交响乐的领悟,表现出特别的敏感。他是一个特别善于思考、并以此为乐的人。他常常思索作品的思想突破,并经常欣赏交响乐之中进行后期制作,以音乐的旋律增强作品中的雄浑之气。如果说,一幅作品的拍摄,就包含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取舍。那么,后期的制作,体现的,则是作者思想的外化,是作者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艺术的呈现。艺术之美,本质上就是哲学之美、思想之美。
王正多这次艺术展以《和合·花之道》为名,于其本人,是对故乡天台山的一次礼敬。因为他作品的素材,都取之于国清寺、华顶山,浸润着天台山的神秀灵气。他的作品体现出的宏伟气象、深邃意境和诗意大美,于观众,则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人的生命和思想都奔流如水,艺术却可以将其中的美保存固化,使之成为滋养与反哺我们生命的诗情画意。为什么当代人对博物馆、艺术馆的需求比以前更迫切?对一个生活于现在都市的人们来说,能够暂时脱离原有的生活节奏,按一下自己的暂停键、沉浸于他人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在欣赏作品中,作精神上的一时放松或者共鸣,给心灵以宁静,是一件赏心乐事,也是对灵魂的一次充电和滋养。王正多的艺术作品展,正是如此。
东汉永平五年(公元62年),剡县采药青年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长生不老之药。王正多的作品的原产地也是天台山,希望他的作品,也能成为一剂治疗时代病的东方草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