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学科建设工作座谈会在贵阳召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并讲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等12所省外高水平大学的15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
高位推动 跨省联姻
什么是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在哪些方面开展帮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贵州高等教育存在学科竞争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区域高质量发展。
如何打破困局?贵州的答案是:借梯登高、跨省联姻。
去年10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创新性提出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通过积极争取省外高水平大学选派专家、学者到贵州高校担任(学术)副校长、二级学院院长、学术院长并带领团队开展驻点帮扶,共同建设优势特色学科,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逐步补齐学科、技术、人才三块短板。
这一举措在全国来看都是首创。同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挂帅,7位省领导联系指导推动。通过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等12所省外高水平大学15个学科的顶尖学科团队,帮扶贵州9所高校16个学科建设。
帮扶团队人才构成呈现“学术大咖+中坚力量”的梯次结构,目前已经入驻的帮扶团队成员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6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2 人,团队中还有国家优青、青年长江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20余人,形成“老中青”衔接的创新梯队。其中,有9名专家拟出任贵州相关高校学术副校长。
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不仅是东西部教育资源的一次深度联动,更是教育强国战略在贵州的生动实践。
补齐三块短板背后的硬核突围
首先,学科建设上,从“单打独斗”到“强强联手”。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团队带着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经验,与贵州大学及有关龙头企业共建“高端智能装备实验室”。这一平台不仅瞄准精密零部件制造技术,更直接服务于贵州“六大产业基地”中的装备制造业升级。类似的故事还在矿业工程、化学工程等领域上演——中南大学的矿业学科团队与贵州大学联手开发绿色矿山技术,北京大学化工团队则与贵州民族大学以及贵州磷化集团成立富矿精开联合创新实验室,让磷矿资源从“论吨卖”转向“按克卖”。
技术攻坚上,破解“卡脖子”的贵州方案。贵州首例婴儿单段肝移植手术的成功填补省内儿童肝移植技术空白,推动贵州儿童肝移植水平迈上新台阶。这一手术的成功,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专家团队的“手把手”带教。这种“实验室+手术室”的帮扶模式,正是贵州破解技术短板的缩影。除此之外,在“六大产业基地”“3533”产业集群目标和“富矿精开”等重大战略方面,贵州通过跨省合作,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共建实验室,可加速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实体经济。
人才培养,打造“带不走”的智囊团。“我们不是来‘打短工’,而是要培养能扎根贵州的‘种子’。我们有4位专家直接入驻贵州民族大学,每两年轮换一次,目前,协议是签了6年。”北京大学帮扶贵州民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领队王炳武告诉记者。在“传帮带”机制下,“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以“学术副校长”身份深度参与学科管理,受援高校青年教师则可以通过联合培养项目赴省外、甚至国外高校研修。
专家学者表示将当好学科建设的领军者、人才培养的好导师、科技攻关的主力军,在贵州教育事业新战场上大展身手、建功立业。往大了看,这样的帮扶之举,其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新时代知识分子爱国奉献的使命担当和广大专家人才心系西部的高尚情怀。
当然,贵州也已经为这些专家学者做好了保障工作。目前,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省人社厅就帮扶团队保障、优才卡及其他相关保障进行了调度,省科技厅已召集省内相关高校开会并出台科研项目支持具体方案,省财政厅就经费支持已作了安排。各受援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为帮扶团队创造条件、提供全方位保障支持。
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
这场帮扶绝非“一锤子买卖”。根据《贵州省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行动方案》,贵州高校的学科设置将紧扣“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战略,新增的25个理工类专业全部指向大数据、大健康等支柱产业。更值得期待的是,贵州大学与帮扶高校计划共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并联合头部企业成立“产学研用创新联盟”,让科研成果从论文柜走向生产线。浙江大学帮扶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科领队冯毅雄告诉记者:“我们帮扶团队创新性打造了浙大——贵大——头部企业三方深度合作新模式。参与筹建贵州省高端智能装备实验室、贵州省关键零部件实验室。两大平台建成后,将直接服务于贵州省制造业龙头企业,贵州需求+浙大研发+联合转化的产学研用闭环新模式正在形成。”
从“输血”到“造血”的跃迁之路
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组团式”帮扶已初见成效:12所省外高水平大学15个学科帮扶贵州9所高校16个学科建设,已全部签署协议。其中9个学科52名专家已入驻开展工作,剩余团队正加快推进入驻进程,力争4月底全部到位。
教育帮扶,扶的是当下,谋的是未来。当省外高校的“智”与贵州山地的“志”深度融合,一场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蜕变正在发生。这不仅是贵州高等教育的破局之战,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曲动人和弦。
记者: 张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