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先锋|探访山东省首个殡葬专业:当00后开始教“生死课”

发布时间:2025-04-01 20:15:00

文/片 记者 巩悦悦 曲阜报道

编者按:职业教育,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广大青年的出彩人生,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这片产业资源丰富的土地上,职业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职教先锋”专栏,深度报道山东职业教育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山东经验”。

清明前夕,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的课堂上,24岁教师陆文慧正带领学生研读《论语》里的生死观。这所设学于孔子故里的高职院校,在争议声中开设了山东省首个殡葬专业。首届39名学生、两位“00后”教师、一场观念突围……在老龄化加剧与行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这场生死教育的试验,正在为殡葬行业注入年轻血液。

殡葬学子的偏见突围战:

“得知我的专业,对方下一秒就可能陷入沉默

由于殡葬行业与“死亡”密切相关,在传统观念中常被视为不吉利的行业,不少人对该职业存在忌讳和偏见。但让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生涛意外的是,去年学校首次投放的30个殡葬专业招生计划全部满额,后续又追加了9个计划。这一“报考热”远超校方预期,也让外界对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充满好奇。

班长任昱甄的选择源于童年时目睹亲人离世的瞬间:“前一秒还在微笑,后一秒就永远闭上了眼睛,这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心灵冲击。”而田浩然的选择则与家庭环境有关:“母亲在医院工作,我从小对生死有更理性的认知,在我看来这是一份庄严而神圣的工作。”

作为土生土长的聊城人,田浩然深知家乡对“死亡”一词的忌讳。尽管母亲在医院见惯生死,但得知儿子要报考殡葬专业时,仍明确表示反对。经过反复沟通和现代殡葬知识的科普,母亲最终转变了态度。“现在父母很支持我,我也希望通过努力改变社会偏见。”田浩然说。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成了山东省第一所设立殡葬专业的高校。

与家人的理解不同,当亲友得知田浩然的选择时,表现出的多是震惊和不解。面对这些反应,田浩然总是耐心解释:“如果他们实在无法接受,我也不会太在意,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

来自甘肃兰州的任昱甄在填报的45个平行志愿中,将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的殡葬专业列为首选。

“当别人问起我的专业时,上一秒还在热情交谈,下一秒就可能陷入尴尬的沉默。”任昱甄坦言,虽然最初会感到失落,但家人的无条件支持给了她力量:“我的太奶奶是红娘子军,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他们对生死看得很淡,非常支持我的选择。”

经过半年的理论学习,任昱甄等39名首届殡葬专业学生正在重新定义“生死课题”。按照教学计划,半年后他们将进入遗体防腐、整容、火化等实践环节。“参观殡仪馆时也曾害怕,但学习让我明白这是份平常而神圣的工作。”任昱甄说,“与老一辈不同,我们年轻一代更能理性看待。未来我打算通过互联网科普,消除人们对这个行业的误解。”

年轻面孔重塑生死课堂:

“把孔子的生死观,刻进00后的课堂

记者了解到,全国仅有9所高校开设殡葬专业,且尚无本科毕业生。作为山东省首个“吃螃蟹”的院校,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从何而来?

“目前省内没有相关专业,我们是从零开始探索。”健康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徐西朋介绍,现有7位专职教师,包括临床医学和殡葬专业教师。“今年2月,两位‘00后’科班教师刚刚加入。随着课程深入,我们还会继续引进专业师资。”

这两位青年教师均毕业于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且都有殡仪馆一线工作经验。2003年出生的张如意教授《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殡葬业发展研究》,而陆文慧则负责《殡葬文化学》教学。

清明前夕,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的课堂上,教师陆文慧正带领学生研读《论语》里的生死观。

24岁的陆文慧与学生年龄相仿,但这并未影响教学。“有时分享在殡仪馆的工作经历,反而很受学生欢迎。”在清明前的课堂上,她正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生死观:“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以主持丧礼为生,《论语》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体现了他对丧葬的重视。作为孔子故里的学子,我们要从传统丧礼中提炼现代规范,让告别仪式既传承文化,又充满人文关怀。”

陆文慧认为,殡葬业的意义远超简单的仪式。“一个生命的逝去,一份记忆的封存,背后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最担心的是学生缺乏职业敬畏,“希望他们既提升专业技能,又坚守职业道德,成为有温度的殡葬服务者。”

张如意曾为一位3岁逝者布置告别鲜花,“孩子父母颤抖的双手让我明白,这份工作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对生命的敬畏。”现在,她要求学生在模拟遗体处理时“连假人都要轻拿轻放”,每堂课必强调“尊重逝者,抚慰生者”。

当农业县遇上“科班殡葬新生代”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去年全国首个殡葬职业本科专业的设立更掀起报考热潮。但数据显示,在全国1547所高职院校中,开设殡葬专业的仅9所,年毕业生不足千人,而行业年缺口超万人,供需严重失衡。

曲阜市殡仪馆馆长陈刚从业30年,终于等到高校开设殡葬专业的这一天。“这说明社会观念正在改变。”他回忆道,自己曾经因职业忌讳,春节不敢走亲戚,出门从不递名片,连探望病人都要小心翼翼。如今随着专业教育的发展,这种无形的枷锁正在松动。

“城镇化让农村丧葬习俗改变,但我们的4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45岁以上,技术还停留在手工阶段。”陈刚说,随着老一辈红白理事会成员老去,急需专业人才提供“一条龙”服务。

对此,大一学生田浩然已开始期待实践课程:“只有亲身体验各种案例,未来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我希望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在他看来,殡葬服务与其他行业并无不同,唯一的特殊之处在于:“我们是生命的摆渡人,要用专业和敬畏送别每一个逝者。”

海报>>

(海报设计:宫照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