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滇至今,最有成就感的是在绿春县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让乡亲们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医”。
“一年完成以前10年的KPI”
沪滇协作一直强调“当地所需、上海所能”。长宁区共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5家二三级公立医院。绿春县提前“开菜单”,长宁区先后派出院感科、呼吸科、麻醉科、儿科、妇产科、心血管科、口腔科、眼科等科室医生。上海医疗专家在绿春开展手术、坐诊、查房,带教盆底康复治疗、胆道镜探查取石术、自体血回输等40余项新技术。
同时,注重“造血”与“输血”并举,创新实施“明日之星”人才工程。在绿春,上海医疗专家与当地医生结对,“师带徒”传帮带,提升其职业素养,使其具备导师资格,未来可以带教更多医生。去年,12位医生成功晋升;今年4月20日,新一轮培训又将开启。
尤其,突出强化执业医师资格培训。去年,56人考取执业医师资格。我们开玩笑说,“一年完成了以前10年的KPI”。数据显示,绿春县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从原来的约1.4提升至1.8,在红河州的排名也前进到中部位置。
“成建制”地派往上海取经
长宁与绿春跨越山海的医疗帮扶,还体现在前后方联动上,长宁区9个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绿春县9个乡镇卫生院“一对一”结对。2023年,由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承办的第四届国际妇幼论坛在绿春县妇幼保健院举办。今年3月下旬,上海眼科专家绿春县“光明行”义诊圆满收官。同仁医院、光华医院专家为白内障患者手术,为青少年群体开展屈光筛查,科普预防近视知识。
医疗帮扶既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针对薄弱科室,组织3—5人小团队到上海学习。例如:绿春县人民医院新设的中医科、肿瘤科,从科室主任、副主任、临床医生、检验医师到护士“成建制”地前往上海取经。就好比,上海已经炒好的菜,我们绿春“Copy不走样”端过来,可以直接“上桌”。如此,一方面,有利于构建老中青人才梯队;另一方面,不会因个别人才流动导致整个科室的“垮塌”。
因地制宜,打造第二医疗中心
有了“组团式”医疗帮扶加持,绿春县人民医院新增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科、皮肤科、心电诊断科等科室或门诊。2023年6月,绿春县人民医院获评“国家PCCM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优秀单位”,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胸痛中心验收。平河镇卫生院、三猛乡卫生院通过国家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2024年,绿春县人民医院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3.33%,出院人次同比增长1.78%。
绿春县域面积大,山区多,乡亲到县医院单程最长需10小时。去年,上海援滇出资选址在大黑山镇卫生院新建一栋6层楼的住院病房,打造县域第二医疗中心,覆盖周边四个乡镇六七万村民。
今年元旦,绿春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开诊,由上海援滇资金投建的检验科、放射科等特殊科室装修即将完成,预计5月30日全部完成科室搬迁。相信,随着沪滇协作不断深化,绿春居民未来可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口述人:红河州绿春县委常委、副县长 黄伯运
整理人: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