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速布局具身智能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5-04-12 13:31:00

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浪潮中,北京正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为突破口,加速抢占下一代通用人工智能的制高点。近期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7年,北京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近日,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大厅,加速T1机器人在进行表演。经济日报记者 李秋旸摄

技术创新驱动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目前,北京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2400家,约占全国的四成,其中独角兽企业36家,占全国超半数,2024年全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具身智能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之一,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卫华说,北京在具身智能领域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储备了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涌现出一批初创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并在科研教育、工业制造、商业零售等领域拥有一批适合具身智能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应用场景。

今年以来,北京具身智能领域频传佳讯。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发布,全国首家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落地中关村,人工智能领域近三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京落地……这些成果不仅巩固了北京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先发优势,也推动了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机器人便是其中的代表。该机器人不仅能够在雪地、沙石等复杂环境下快速通过,还具备“超百级、大高差台阶”的持续攀登能力。这一技术突破,展现了“天工”搭载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通过其“具身小脑”使“天工”具备很强的泛化性和鲁棒性,为未来复杂场景下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已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紧盯人工智能下一代技术前沿,将具身智能作为产业布局新赛道。”刘卫华说。

为营造良好技术创新生态,北京市依托中关村论坛、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品牌活动,不断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产业资本参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苏国斌说,目前,国内自研的“天工”全尺寸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已面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大模型训练提供宝贵数据支持。

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唐超说,当前,海淀区正在加快构建彰显区域特色的“1+X+1”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第一个“1”是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最后一个“1”是以科技服务业为支撑,具身智能正是“X”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重要的一环。依托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海淀区已集聚具身智能企业297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16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22家,开设具身智能及机器人相关专业的院校21所,形成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条。

拓展应用场景

技术创新成果需要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苏国斌表示,北京通过实施百种创新产品、百个应用场景的“双百”工程,已推动多款创新产品在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农业、园林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内实现示范应用。

“目前,北京已经形成覆盖软硬件协同、场景验证、量产推广的完整链条,初步形成了‘大脑—小脑—本体’协同创新的技术路径,具身智能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应用转化的关键阶段。”苏国斌说。

例如,在园林场景方面,北京落地覆盖清扫、消杀、巡检等常用需求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成套解决方案;在医疗领域,多家医院投入使用国产高端手术机器人,实现精准手术与智能辅助的突破;在中小学,辅助教育机器人应用的逐步展开,展现了具身智能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的广阔潜力。

作为北京市重要的具身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北京亦庄已基本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和应用场景的具身智能产业链体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伊元甲介绍,北京亦庄全景布局六大未来产业,在具身智能领域集聚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等具身智能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余家,打造核心零部件+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的“1+6”产业体系,形成从核心技术到场景应用全链条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类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使得北京具身机器人产业不断打破单一领域局限,为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积累丰富实践经验。今年,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落地北京亦庄。为打造赛事的科技氛围,赛前起跑仪式将由机器人主持,并在赛后设置机器人大秀场和互动体验等活动。

苏国斌透露,未来,北京将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场景开放与规模化应用。尤其是发挥北京市总部型企业集中优势,深入挖掘具身智能应用场景,推动在京重点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主体开放场景,支持具身智能产品快速迭代升级,持续提升行业渗透率。

优化产业生态

好的产业生态离不开政策保障。近期出台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从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场景牵引、生态优化4个维度,推动具身智能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资金支持方面,北京市设立总规模达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支撑,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

“近期,海淀区发布100亿元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三期基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织密投资网络,打造母子基金投资矩阵,着力构建‘投资+产业+服务’一体化的协同模式,助力具身智能企业发展。”唐超表示。

在算力布局上,北京也在大力推进单体大规模智算集群建设。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夏翊介绍,北京已建成若干万卡级以上智算集群。作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海淀区内建成智算集群规模已达万P级。北京市发改委将统筹算力资源支持一批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项目,巩固北京具身智能创新引领地位。

北京市还通过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融合。据悉,北京亦庄将通过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马拉松、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等国际性赛事和交流活动,吸引国内外顶尖机构和企业参与,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中心和销售服务基地,提升全球竞争力。“面向未来,北京经开区将研究制定具身智能专项支持措施,全要素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发展,推动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打造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亦庄样板’。”伊元甲说。

“我们将聚焦技术引领、平台支撑、场景开放、生态构筑,前瞻探索家庭服务、养老助老场景等人机共生环境应用解决方案。”刘卫华表示,力争到2027年底,北京将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世界领先的软硬件产品,推动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具身智能产业高地。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