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岳
每年的清明节,当纷纷细雨洒落大地,墓园里、道路旁,人们手捧鲜花,面色凝重,缅怀逝去的亲人。这是一个追思的时刻,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静下心来谈谈常常被回避的“死亡”。
全世界的孩子,小时候都会问父母两个问题:我是从哪儿来的?人为什么都会死?面对孩子的提问,很多成人常常采取回避态度,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和孩子说一些早晚都要经历的事情,我觉得对孩子的成长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让孩子去谈论死亡,从小接受死亡教育,能让他更好地走过自己的人生。
生与死是一个循环,如果不清楚生死,可能糊里糊涂地就走完了一生。所以我想说,死亡教育应该像生理卫生课一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不一定要很长,可能只是一个讲座或两三次课,也可以是看一场电影。我带女儿看了很多遍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这部动画片告诉我们,人是这个星球上唯一可以死而不亡的生命。
这几年,我们在大学校园开始尝试为大学生开设“死亡教育课”。我们谈死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珍惜自己的生命,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在课堂上,我会组织学生写遗愿清单、遗嘱、墓志铭。我给学生布置这些作业的时候,有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那天,我让学生们写一段墓志铭,还要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贴在墓碑上。当天晚上,一个学生的妈妈突然打电话给我,语气很愤怒,“你给学生留的什么作业?我儿子跟我要一张照片,我问他要照片干嘛?他说要做一个墓碑。”面对这位家长的投诉,当时我也很紧张。我解释说:“您也不用太担心,每个同学都要完成这个作业的。”
过了几天,那个妈妈又给我来电了,我很紧张,“又怎么了?”她说:“我儿子原来考上大学就躺平了。自从写完墓志铭和准备照片以后,他的变化很大,已经给我打过两个电话,跟我商量读什么专业的研究生,还说自己的时间有限。我觉得这个作业真挺有意义,让我的孩子意识到生命短暂,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过一天少一天的。”看来,这个作业还是有效的。
我还指导过几个学生做了一个“安宁疗护指导手册”。我给他们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可爱的动画版本指导手册。这样就不会显得很沉重。
有一部电影叫《遗愿清单》,里面有两位男主人公。其中一个是有钱人,另一个是汽车修理工。电影中有一幕,有钱人说,“那些死于心脏病的家伙运气真好。”他认为那样没有一点痛苦,比当下的状况好得多。但是汽车修理工用一个“遗愿清单”让他明白了什么是最好的死亡:既不是猝死,也不是不得好死,而是有准备的死亡。
很多年前我也让父母写过一个遗愿清单,现在我已经帮我父母把各自清单上的10个愿望都实现了。千万不要小瞧老年人,当你让他真的静下心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会写出让你很意外的东西。
比如我父亲写了一条,“我要和猴子一起泡一次温泉。”他是个老北京人,喜欢泡澡堂子,有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日本有一个温泉很舒服,飘着雪花,人顶个小毛巾,和猴子一起泡。所以我就带他们去了趟日本,真的体验了一次和猴子泡温泉。
2021年,我带他们实现了清单上的最后一个愿望。他们不约而同有一个相同的愿望,就是回到他们插队的农场——宁夏银川平吉堡农场,再看看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我就带他们去了,但是很遗憾他们没有走进当年住过的那个房间,因为年久失修,土坯房随时会倒塌,所以旁边都是铁栅栏,已经不允许人进去了。
我父母跟我讲,我三岁以前就住在这些土坯房里。当然我已经记不得了,但如果没有这次远行,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看到我三岁以前住过的房子。
所以,有准备的死亡,就是用一种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去珍惜你拥有的一切。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试试,拿出一张白纸,假设自己还有6个月的生命,在这6个月中,你最想做的是哪些事情?相信它一定能帮你找到真实的自我。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