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茶路赴山海,东西部协作为铜仁江口骆象村茶叶名片添新绿

发布时间:2025-04-05 17:46:00

坐落于梵净山脚下的铜仁市江口县,生态禀赋优越,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借助粤黔协作的“东风”,贵州江口县把厚积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围绕“抹茶+”打造了一张鲜亮的“绿色名片”。

春意渐浓,茶山染翠。近日,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数千亩茶园翠浪翻涌,茶香氤氲。茶农们纷纷抢抓时节,采摘今春的第一茬嫩叶抢“鲜”上市,茶园里的“绿叶子”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骆象村茶园翠浪翻涌

“骆象的早春茶自清明节前半个月就开采了,想要更好地将‘绿叶子’变‘红票子’,就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时间,这20天左右的时间差,对我们来说是不可错过的黄金时间。”骆象村党支部书记阙从汉站在茶山上,7000多亩的茶园里人影绰绰。

修路兴业,绿叶经济拔节生长

十多年前的骆象村,是江口县出了名的“穷山沟”,以种植烤烟和水稻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阙从汉说:“那时候全是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年轻人都往外跑。”

2010年,在外打工攒到一笔钱的阙从汉,第一个念头就是想为家里添置些新家具。但只因提到家乡的路,各路司机摇头回绝:“不敢去,去不了。”这给阙从汉带来现实的猛然一击。“要想富,先修路!”阙从汉回家就干,积极号召村里的年轻人完成了1000米路段的大渣平整,150米危险路段的硬化,让4个组600余名乡亲实现车能开到寨门口的夙愿。

一条路,是家乡通往外界的纽带,更是村民通往富裕幸福的金桥。地处梵净山丘陵地带,骆象村生态良好、土壤肥沃、山高雾浓。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是骆象村村支两委班子的奋斗目标和发展任务。在县、村两级的强有力推动下,阙从汉努力学习种茶本领和新的制茶技术,凭着吃苦耐劳的干劲,创业初显成效。

茶农采茶

在他看来,一人富不算富,一家变不算变,要打破外界对骆象村穷、远的老看法旧认识,必须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2016年,为帮助乡亲们提高发展产业积极性和生产技术水平,实现创收增收,阙从汉总结以往发展的经验,借鉴遵义发展茶产业的做法,组织成立村级合作社,创新采取“合作社+基地+社员”(1个合作社、1个基地、N个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流转盘活周边田坝溪、麻阳溪、两河口、梵星村等村寨的闲置土地和茶园。

借势突围,高品质绿叶变“金叶”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树成片铺开,但品牌力不强,传统粗放式种植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市场占有率低,村民们渴望改变广种薄收的现象。作为江口县大面积种茶的新茶区,骆象村急需有实力、有资源的投资者。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益于茶树积累丰富的内含物质,是高品质抹茶的理想孕育场所。2020年,骆象村的茶园基础和生态环境被想要发展高标准抹茶基地的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茶集团”)相中,一拍即合,茶叶销路有了着落,种茶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阙从汉意识到,要在激烈竞争中突围,必须“换道超车”,走高品质发展之路。“我们不仅关注产量,更注重品质。想干就要干好。我们制作的碾茶产量高、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口感很好,这是发展抹茶产业的根基。”阙从汉说。

青翠碧绿的“明前茶”

据了解,骆象村种植抹茶主要为3年半左右的幼龄茶,4至5年为熟龄茶树,茶园在农药使用、人工除草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和规定。优良的茶树树种、标准化种植、统一欧盟质量要求、数字化管理,每个环节相辅相成,确保了茶叶质量的稳定。

协作育新机,强村富民共享振兴红利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东莞市大朗组团(大朗镇、樟木头镇、东坑镇)与江口县建立东西部协作关系,两地以江口“万亩茶海+微旅游”为契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286万元,并派驻专业技术人员到茶园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助力怒溪镇骆象村2200亩抹茶基地提质增效,帮助建设初级生产线1条、强村富民工坊1个、抹茶销售中心1个,推进抹茶产业延链补链。

强村富民工坊里的农机设备

随着制茶工艺的成熟与高标准的茶叶管护,骆象村自主生产的高品质抹茶前端产品——碾茶,成为茶叶发展破局之机,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2023年骆象村开始“碾茶+大众茶”同步发展,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村集体经济突破了228万元,通过强村带弱村,村连村、寨连寨约5000村民因此受益。“通过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注入,我们基地已经成为全县最大、质量最好、产量最高的抹茶基地。”阙从汉说。

春茶吐翠时,骆象村的茶山上,采茶人指尖翻飞,茶香漫过山岭。这片曾被贴上“偏远贫困”标签的土地,正以一抹青绿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文 | 邹春江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