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一位“山西姥爷”的圆梦之旅,在全网守护、全城关注之中圆满结束。
操着一口浓重的山西口音,“姥爷”王朝珠在4天3夜的行程中,与地铁站名深情“同框”,亲身感受最新科技,也走访了深圳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质朴的语言、真切的笑容、深厚的书法功底,感染了许多人。
一位老人与一座城市的温柔以待、真诚以待,让不少人深感生活的美好与人间的真情。
这将是深圳城市文化记忆中温情的一页,也为广东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作出了最新的注解。
细节中的美好
“山西姥爷”的圆梦之旅像是一个万花筒,让许多人从事件的棱镜中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美好。
这里有“人与城”双向奔赴的美好。
一张穿越时空的定格照,浓缩了“一个人与一座城”真心换真心的互动。
在4日上午的行程中,王朝珠专门来到他心心念念的地铁10号线光雅园站,地铁方面拿出了当年他应征的同名手稿。
在那一刻,作者与原稿、站名实现了跨越6年的合影,也为这段故事写下了最圆满的句号。
故事源于6年前一次诚挚之邀:为征集书法站名,深圳向全国发出“英雄帖”,远在山西的王朝珠心动了,“深圳是一座现代化大城市,书写地铁站名,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好机会。”
王朝珠将自己关在房中一周多,查字典、看字帖,一张一张练、一站一站写,“地上铺了一层废纸,直到写满意为止”。
6年之后,当从网上得知老人家来深亲见站名的心愿,深圳立即回应,第一时间邀请。
“圆梦的感觉真好,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王朝珠走进深圳地铁10号线,抚摸着印刷在墙壁上的站名时,向身边的家人不住地感叹。
这里有“线上与线下”相互赋能的美好。
网络上的一个“求助帖”,会在现实世界中产生怎样的涟漪?
王朝珠的外孙女张嘉慧没想到,自己抱着试一试心态发布的一条帖子,会收到2000多条评论、1.5万多个点赞。
只是希望网友帮助收集站名照片,但深圳网友的“自来水”,让帖子下没多久就形成了一张深圳地铁书法站名的最全图集,照片之多竟让图集有了“像素风”。
从3月24日发出“求助帖”起,到3月30日收到深圳正式邀请,再到4月2日抵达深圳,网络像是给老人家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线下进行中的“姥爷”深圳之旅也在线上追更,网友在网路上表达祝福、分享喜悦,发出“网络一线牵、情谊字串联”的感叹。
“大家素不相识,却为了一个帖子奔走拍照,这就是人间有爱”。“听到网友们喊我‘姥爷’,我感到很亲切,没想到自己在深圳有这么多家人。”深圳网友的暖心善意,让王朝珠感动不已,他带上书法“手信”、送上祝福,数次喊话邀请网友去山西游玩。
跨越千里的“奔现”,一方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字难民”,另一方则大多是网络“原住民”,却实现了如同一次老友间的“重逢”。
这里有“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美好。
临别之际,“山西姥爷”发出了“深圳让我‘返老还童’”的感慨。
是深圳的什么,让这位年近耄耋之年的老者,有重回青春之感?
细看王朝珠的深圳之旅,地铁的书法站名、深圳图书馆、二十四史书院、甘坑古镇,点位不多,却有鲜明特征:文化始终是一条主线。
其中的二十四史书院以中国传统典籍为主题,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影印本;而甘坑古镇则保留了深圳特有的本土客家文化遗存。
深圳对传统文化保育与活化利用的匠心与恒心,让王朝珠感叹:“深圳不只有高楼大厦,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这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之旅。高科技的基因,让深圳的城市文化自带年轻、创新的特质。
在号称“魔法图书馆”的深圳图书馆北馆,仰视20多米高形似“太空电梯”的智能立体书库;在甘坑古镇,穿戴深圳产的外骨骼助行器……科技对知识普及的加持和对文化生活体验的提升,让王朝珠连声惊叹、连连称奇。
传统的一面够传统,现代的一面够现代。恰如书法站名之于地铁,快节奏与慢功夫搭配得恰到好处。
胖乎乎的“冬瓜岭”、飘逸的“雪象”、抑扬顿挫的“雅宝”……既赋予每个站点不同的神韵,也让原本“刚硬冰冷”的地铁温柔活泼起来,让步履匆匆的乘客在驻足的片刻得到心灵安宁与精神慰藉。
在地铁的参观行将结束之时,“姥爷”兴之所至,将感想寄于笔端。在飞驰的地铁背景声中,“姥爷”提笔蘸墨,“情满鹏城”一气呵成。不仅毫无违和感,还有“珠联璧合”之感。
绵绵用力之后的“水到渠成”
为什么是深圳?
“山西姥爷”的深圳圆梦之旅,是今年以来最暖心的公共文化事件之一,何以发生在深圳?
提起深圳,耳熟能详的标签有很多:“遥遥领先”的经济强市,“中国硅谷”“工业明星”“未来之城”“发展奇迹”,每一张都是闪亮名片。
够硬核、够“高大上”,但似乎少了些文化韵味、艺术气息?
“历史名城”不沾边,“文化高地”好像鲜少提及,甚至曾几何时,它的身上被烙上“文化沙漠”的印记。
但今日的深圳,远非当年的“吴下阿蒙”。承建国家级文化平台,深圳有一席之地。深圳已连续两届承办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连办21年“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深圳文博会。
抱持“长期主义”的公共文化建设,积淀出厚实的文化家底。
自特区成立以来,先后掀起两次文体设施建设高潮,搭建并丰富了城市文化框架。如今推进中的第三次文化设施建设高潮,提出建设深圳歌剧院、改革开放展览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山西姥爷”此次参观的深圳图书馆北馆正是其中之一。
初步统计,深圳全年开展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超过7万场次,这意味着深圳平均每天都有超过190场次的文化活动。
更为难得的是,深圳正在稳定持续地保持高品质的文化输出。
从1989年起步的大芬油画越做越大,占据国内油画八成市场。原创舞剧《咏春》创新艺术语汇表达,实现海内外舞台“突围”。深圳的文化企业生产了众多网文IP以及几乎每个中国孩子都看过的《熊出没》动画片。
经济腾飞的高光,并没有遮掩深圳文化崛起的异彩。在近20年间,深圳文化产业以年均15%以上的增速,从2004年的163亿元,一路增长至2023年的2750亿元,增长近17倍。2023年规上文化企业营收规模首破万亿大关,占全省的49.0%、全国的8.5%,已经不容小觑。
在当今中国的文化版图中,深圳扮演的角色正愈发重要。
在“山西姥爷”让深圳又接了一回“泼天流量”的背后,实则是绵绵用力之后的“水到渠成”。
观察现代文明的窗口
令“山西姥爷”与深圳结缘的神仙书法,其实在广东、大湾区并不少见。
如果走遍大湾区地铁,或许能一网打尽所有的书法字体。
为何对书法情有独钟?
深层的动因,是广东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若论文物古迹的悠久与丰富,广东在全国可能并不突出。但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并不局限于有形的器物之上,日用而不觉的风俗习惯,是无形却最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
而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广东无疑是做得最好的那一个。
近年来,广东火出圈的文化IP多了起来:从遍及广东村社的超燃“赛龙舟”,到揭阳的“舞狮女孩”、汕头的英歌舞女娃,再到最近引发热议的“华南F3”硬核祭祖……这些最有血脉记忆的年俗民俗活动,在广东依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珍贵的是在代代相传中不消减、不衰退,依然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再看这些风格各异的书法体,来自五湖四海,既有名家手笔,也有籍籍无名的爱好者。
原因无他:开门办文化。
“山西姥爷”作品的入选,起源正是深圳地铁面向全国征集书法站名。
深圳有句著名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事实证明,不来也可以是深圳的。
英雄不问出处的胸襟,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气度,是广东人流淌千年的文化基因。
也正是“开门办文化”,让公共文化的供给,在广东逐步成为“日用品”一样的存在。
就在深圳,不久前暖心一幕继续涌现:男生在街头演奏钢琴曲《call of silence》,一位盲人小哥加入了联弹,他们的身后,一位小女孩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动人的场景,令网友顿生“人间美好,也不过如此”的感叹。
同样在深圳,一座地铁口摆放的公益钢琴,引来工人大叔易群林动心演奏,“街头的琴声”冲上热搜,也温暖一座城。
2020年,在东莞打工17年的吴桂春在返乡离别之际,写下了对东莞图书馆的眷恋:“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每个人平等地接受文化滋养,是催生新生文化的最佳土壤。
发轫于珠三角的打工文学,正是以其独特的“草根叙事”,记录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变迁,逐渐从地域性文化现象发展为全国性文化符号。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如果说要寻找投射在文化上的烙印和经典叙事,广东应该属于最浓缩也最丰富的地域之一。
我们常说,观察现代中国,广东是一面窗口。从文化维度来看,亦如是。
南方日报记者 陈嵘伟 骆骁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