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下午,广州海珠湿地科教中心工作人员张陆欣在海珠湖观鱼亭周边区域观鸟时首次观测记录到一只国家“三有”物种赤麻鸭(学名:Tadorna ferruginea)。至此海珠湿地鸟类提升至202种。
4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海珠湖,现场捕捉到赤麻鸭的身影。张陆欣表示,这只赤麻鸭个体并不怕人,市民游客如果想一睹赤麻鸭的身影其实不难。
张陆欣告诉记者,作为海珠湿地的自然导师,他平时也会在工作的地方寻找生物并进行记录,正好在观鱼亭附近发现了赤麻鸭。赤麻鸭是雁形目鸭科麻鸭属的鸟类,最爱在开阔的湿地、湖泊、河流等环境安家落户。赤麻鸭体长约61-71厘米,翼展可达1.2-1.4米,属国家重点保护“三有”鸟类。
赤麻鸭有比较明显的生理特征,它的羽毛以橙黄色为主,略带棕色,远看像一块会游动的“焦糖面包”,蓬松温暖,展翅时露出“奶油夹心”(白色覆羽)。同时赤麻鸭是个“迁徙达人”,每年春季从南方越冬地飞往北方繁殖地,秋季则从北方返回南方越冬地,此次发现与其春季北迁的时间规律相符。
赤麻鸭也是湿地里的“美食家”,它是杂食性鸟类,食谱丰富,对水质和食物资源要求较高。爱吃水草嫩叶、种子、谷物等植物性食物,小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也在它的菜单里。它喜欢在浅水区“扫荡”觅食,黑釉般的嘴巴像小铲子一样翻找食物,偶尔撅起屁股扎进水里,模样憨态可掬。
赤麻鸭的雌雄特征在夏季易辨别。在夏季,雄鸟的颈部有一圈黑色“领结”,显得格外绅士;雌鸟则通体淡黄,颈部无黑领圈,宛如一位恬静的少女。
新纪录鸟种——赤麻鸭的到来,意味着海珠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也进一步证明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广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海珠湿地不仅有大片开阔水域,还有退潮时露出的泥滩,这是水鸟们的“海鲜市场”。它们在滩涂区域常常一待就是数个小时,在这里捕食鱼虾或者休憩。赤麻鸭等涉禽则可以在浅水区轻松找到“自助餐”。
截至目前,海珠湿地记录有维管束植物835种、昆虫类903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22种、鸟类202种、哺乳类10种、鱼类64种、底栖动物67种。
海珠湿地坐拥国际候鸟迁飞要道,每年春秋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补充能量后继续旅程。赤麻鸭的到访,正是这条“鸟类高速公路”正常运转的证明。
近年来,海珠湿地秉承“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理念,通过栖息地生境修复和再生自然空间工作等,为各类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海珠湿地基于本土的客观背景、特色与水鸟需求,借鉴自然智慧,以自然之力和人工辅助手段,开展水鸟栖息地构建关键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营造多样的鸟类生境,为鸟类提供栖息、庇护和食物来源。
海珠湿地采用梯度化空间布局营造稻田栖息地,构建出复杂稻田生态系统。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立体式稻田自助餐厅”,栖息地内满足不同水鸟的栖息和觅食需求。将水鸟捕食区的“耕道”改成“鱼道”,连接潮汐水流,让鱼虾蟹蚌等生物能生存繁殖。水稻和这些底栖生物共同为鸟类提供丰富食物,形成完整且稳定的生态链。
当涨潮时,大多数水鸟会失去觅食地。海珠湿地根据水鸟在涨潮时向内陆高地迁移的特点,利用水位调控营造出与自然潮汐反向的水文条件、浅滩湿地和裸露高地,解决水鸟在涨潮时无处歇息的困境,让水鸟随时都能找到“自助餐厅”。
为解决鸟类“筑巢”的需求,海珠湖中央的4个游人岛升级为鸟岛。同时通过加密筑巢林、拓展岛屿浅滩、布置枯木及增加浮排,为成千上万的鸟儿提供家园。针对人工湖泊水深水鸟难以停歇的问题,沿陡岸边缘设计供水鸟停歇觅食的“生态浮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通讯员:海珠湿地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钻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