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 | 杨家沟革命旧址: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

发布时间:2025-04-23 14:42:00



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习近平

4月的黄土高原山花烂漫、绿意盎然,位于米脂县城东南的杨家沟镇杨家沟村处处散发着春的气息。


  回望历史,杨家沟村这个普普通通的陕北小山村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


  这里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也是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站。“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一伟大号召从杨家沟传向全国。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等,追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殷殷嘱托,牢记心间。


  如今,杨家沟革命旧址积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让革命薪火生生不息。


  革命旧址焕发新生


  4月10日,春风习习,坐落于杨家沟村半山腰的杨家沟革命旧址窑洞建筑群朴素庄严。


  穿过一扇陕北硬山式大门,行走在杨家沟革命旧址的石砖小道上,70多年前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再现眼前。


  “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来到杨家沟,在这里战斗并生活了120天。”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姬喜东介绍。


  这片红色沃土上的一草一木、一墙一院,无不诉说着革命故事,见证着红色精神的孕育和传承。


  重温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这孔窑洞召开扩大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十二月会议”旧址院内,姬喜东动情讲述,70多年前,山沟沟里的光芒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沿着山路往上走,便到了于1939年建成的“新院”。院内,一棵百年枣树巍然屹立,青石板台阶上有11孔中西合璧的窑洞,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旧居就在这里。


  手工编织的粗布炕席、整齐叠放的几床棉被、斑驳的木质书桌……毛泽东旧居内陈设简朴,面貌如旧。


  曾经,这一孔孔窑洞内烛火彻夜不熄。


  “在这儿生活的120天里,毛泽东同志写下了40余篇文献和80余封电文稿。”姬喜东介绍。


  如今,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凝聚奋进力量。他们穿梭在窑洞院落间,一手拎着小马扎,一手用相机拍照记录——


  书桌、地图、笔砚、油灯……这里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目前,杨家沟革命旧址共有可移动文物575件(套)。


  “保护红色旧址,让革命精神永不褪色,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姬喜东说。


  对可移动文物进行日常维护和温湿度监测,对纸质文物进行密封装袋保护,对文物进行日常维护……近年来,杨家沟革命旧址不断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让这段红色历史焕发时代光芒。


  “除了保护和运用旧址内的革命文物,我们还收集了许多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弘扬红色精神意义重大。此外,我们加强对革命文献档案史料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姬喜东说。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为做好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的研究阐释工作,我们每周组织全体职工召开专题学习研讨会。会上,大家分享经验、碰撞思想,让每一件史料文物背后的革命故事都能生动展现。”姬喜东介绍。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杨姣姣对此感触颇深:“每周的专题学习研讨会对我帮助特别大。有了这些知识和经验,我给游客讲解时,能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得更生动,让游客更好地了解那段革命岁月。”


  时光飞逝,历史的尘烟散去。今天的杨家沟革命旧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正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游客。


杨家沟革命旧址(资料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清晨的阳光洒在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的青砖院落里,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讲解员刘翠霞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记者见到刘翠霞时,她正站在毛泽东旧居前,身着深蓝制服,乌黑发髻整齐地绾在脑后。她清清嗓子,准备将“岁月的故事”向当天的第一批游客娓娓道来。


  “1947年11月22日,毛主席就是在这个窑洞里写下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重要著作。”刘翠霞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引导游客参观窑洞里的陈设。


  “干一行爱一行。”从业22年,刘翠霞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用她的话说就是:“我要让自己足够专业,才能让更多人记住杨家沟的革命历史。”


  刘翠霞清晰地记得2021年为习近平总书记进行现场讲解时的情景。“当时,总书记夸我讲得好,让我好好讲解,好好工作。我特别激动,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她说。


  如今,刘翠霞仍坚守在讲解员的岗位上。在她看来,讲好红色故事,需要一代代人接力传承。


  在刘翠霞等前辈的带领下,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培养出一批业务精湛的年轻讲解员,讲解员队伍日益壮大。“95后”讲解员申焕焕便是其中之一。


  “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参观者,我们不断探索如何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有趣,让红色精神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申焕焕说。


  3月29日,阳光照进窑洞四合院,在院墙上洒下斑驳光影。一群来自杨家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有序走进窑洞,聚精会神地聆听那段革命故事,不时向讲解员提问。


  凑近看,讲解员是一名身穿校服的小男孩。“今年我们招募了一批红领巾讲解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更加了解红色故事,感受革命精神。”申焕焕介绍。


  “毛主席在杨家沟期间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在煤油灯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写下了一篇篇指导革命的光辉著作。”红领巾讲解员、杨家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王琪玮用稚嫩的声音讲解。


  讲解员讲得动情,参观者听得入神。


  “每次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都让我更加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不仅是革命历史的传播者,还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人。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同龄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有担当的少年。”王琪玮说。


  为了让历史“活”起来,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在展陈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十二月会议”的盛况,参观者用手机扫码即可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红色是杨家沟最亮的底色。”姬喜东说,“我们要让革命文物‘说话’,让历史资料‘发声’。这些创新举措得到了参观者的广泛好评,特别是年轻观众对这种沉浸式体验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除了不断升级线下服务,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还开通了“云上”观展服务,让参观者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为充分挖掘杨家沟红色文化潜力,我们按照‘红色+’文化旅游综合发展模式,围绕杨家沟革命旧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杨家沟村、中国传统村落岳家岔村,深入挖掘研究红色文化、窑洞文化、民俗文化,并连点成片扩面,形成大杨家沟景域概念。”米脂县副县长、杨家沟镇党委书记鲍雪娇说。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杨家沟革命旧址的百年枣树下,几名红领巾讲解员围成一圈,齐唱《东方红》,嘹亮的歌 声飘向远方。


  特色产业活力涌动


  “杨家沟特产不愁卖!尤其咱自家产的苹果、小米,非常受欢迎,节假日期间游客比较多,卖得也更好。去年我收入2万多元,日子越来越好。”4月5日清晨,杨家沟村村民王树元刚刚出摊。


  “家里的24亩果园里栽满了苹果树、核桃树、杏树,这样就能保证常年都有果品售卖。”王树元告诉记者。


  在杨家沟村,像王树元这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有很多。2024年,杨家沟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5万元。


  杨家沟村的“致富密码”是什么?


  红色资源就是发展底气。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杨家沟村,感受红色文化。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仿佛每一孔窑洞都在诉说着历史的荣光,每一块砖石都见证着时代的发展。


  “曾经,这里山大沟深,年轻娃娃都选择外出打工谋生。”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林介绍,“现在不一样了,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大伙儿返乡发展的积极性高了不少!”


  近年来,杨家沟村以“红色领航、绿色发展、多产联动”为发展理念,将红色文化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实现了从靠天吃饭的陕北山村到红绿产业交织的富裕标杆的转变。


  引入亿元资金建设“大杨家沟景区”、打造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建成曙光影视基地……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杨家沟村的红色旅游业态不断丰富,一条“能留住人”的红色产业链逐渐形成。


  新时代,杨家沟的蝶变还在继续。


  3月28日,杨家沟村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建设现场一派火热景象。走进园区,只见工人挥汗如雨,忙着安装内部智能展陈设备、调试光影系统,红色主题壁画已初现轮廓。


  “这个项目预计7月正式运营,到时候游客可以在参观红色旧址之后,到这里观看红色话剧。我们还借助科技手段打造了穹顶球幕VR影院,以提升游客参与感。”榆林旅投米脂文旅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运营筹备组负责人沈厚良说。


  “我们已与60多家延安红色教育研学机构沟通,将杨家沟作为红色教育研学线路中的一个研学点,还积极与省市县党校以及西北大学等高校对接,将杨家沟作为培训基地、研学基地。项目投运后,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沈厚良介绍。


  在距离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100米处的曙光影视基地,一排排窑洞院落格外惹眼。


  2024年,12集电视连续剧《曙光》在这里拍摄。沈厚良介绍:“目前,公司正在完善排水等基础设施,推动基地商业化改造,并计划将村民纳入商业经营、沉浸式演出中。项目建设过程中,每年可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人均增收超万元。”


  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杨家沟村集体经济“多点开花”——


  80亩樱桃采摘园、300亩高标准小米基地、400亩山地果园,杨家沟村绿色农业体系有序建设;


  黑毛土猪生态养殖场通过粪污还田形成循环产业链,户均分红2万元;


  多个光伏项目落地杨家沟村,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超110万元;


  ……


  一个个惠民项目、一组组亮眼数据,共同书写着杨家沟村的振兴答卷:以红色基因铸魂,借绿色经济“造血”,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奔涌。


  “下一步,村上还要打造扶风寨特色窑洞民宿,建设集垂钓、采摘、游乐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基地、旅游综合体验园,推动红色旅游出圈、出彩,让这片红色热土持续释放振兴活力。”李永林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我的心里话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 刘翠霞


  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运用前沿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构建起完备的文物数据库;在教育推广方面,我们主动走进校园、社区开展红色文化讲座,把杨家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守岗位,深挖红色资源,让杨家沟革命旧址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陕西日报记者 郝颖整理)


记者手记:历史回声是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


初抵杨家沟村,陕北高原独有的质朴与厚重感扑面而来。景区停车场内,旅游大巴整齐排列;山峁沟岔间,高标准农田与果园错落有致;红色旅游基地建设正酣……


  在杨家沟革命旧址,窑洞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模样。昏暗的灯光下,简单桌椅、陈旧床铺……再现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场景。


  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扭转战局。一封封电报、一份份决议从这里发出,改变了中国命运走向。杨家沟革命旧址承载的厚重历史,让人心生敬重。


  文化传承,关键在人。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刘翠霞便是这里的“代言人”之一,扎根杨家沟二十余载,岁月磨砺,热忱未减。讲解时,她眼中有光,声音饱含深情,带游客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年,讲解员队伍又有了新成员。阳光下,红领巾讲解员身姿挺拔,声音清脆洪亮,将红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红色基因在血脉中延续。


  虽然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姬喜东不是杨家沟人,但交谈中仍能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说:“我们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展示形式,把杨家沟的红色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响亮。”在他的规划里,未来将引入多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区,让游客深度“触摸”历史。


  如今,杨家沟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饭后闲聊,村民笑着说:“以前咱这穷沟沟,想都不敢想能有今天。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咱开农家乐、卖特产,日子特有奔头!”


  离开杨家沟时,回望那片窑洞,余晖洒下,勾勒出庄严肃穆的轮廓。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红色传承与发展并进。相信在新时代,杨家沟将继续书写辉煌篇章,让革命老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陕西日报记者 郝颖

「链接」温暖的回响 | 杨家沟革命旧址: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

陕西日报记者 郝颖 马腾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杨晓慧 刘香 张泰毓 米脂县委宣传部 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