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4月10日,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
发布会上,暨南大学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解读了广东为何率先针对中小学生推出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并介绍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目标。
刘子韬表示,《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框架》)的实行是为了落实国家战略储备人才的需要,“中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人工智能教育对中小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关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
他进一步表示,人工智能素养目标能定位学生应掌握的人工智能知识、技能和态度,为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提供依据。《框架》为AI教育规范科学发展提供了依据,避免AI教育沦为“编程课”或“工具操作课”。
记者了解到,202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2030年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刘子韬介绍,广东省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技术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AI应用与实验探索、产学研资源整合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有效的经验,具备了先行先试的现实要求。
AI教育为了“普及”还是“拔尖”?刘子韬强调,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而非单一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刘子韬进一步介绍,《框架》涵盖“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四大维度,覆盖从技术认知到伦理责任的完整素养链。
他举例道:“例如智能思维突出学生基于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分析与架构,进而在人智协作中解决问题、增强认知、实现人智共同成长,阐释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思维内核;伦理责任则会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应用中保护数据安全、遵守伦理规范、践行技术向善的责任意识,彰显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价值定位。”
刘子韬特别提到,《框架》虽主要服务于通用素养培养,但其对核心概念(如数据、算法、算力)、关键技术(模式识别,深度学习)、实践能力(如逆向工程设计)的强调,也能为有专业发展潜力和兴趣的学生培养提供早期启蒙,“有潜力的学生除通识课程的学习外,还可通过校本选修课程、社团活动等途径向专业领域延伸。”
文|记者 王沫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