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4月7日电 据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网站7日消息,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等九部门印发《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提到,鼓励创新医药本地化生产。
北京市医疗保障局介绍,《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文件内容共八个部分,包括:持续促进临床试验提质增效(5条)、不断提升审评审批效能(6条)、持续扩大创新医药生产流通(6条)、持续推动创新医药临床使用(5条)、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创新发展(2条)、加强创新医药投融资支持(2条)、优化创新医药产业布局(2条)和保障措施(4条)。
北京市医疗保障局指出,在创新医药研发、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生产制造、流通贸易、临床应用等环节,通过政策协同,支持创新医药发展;推动医疗、医保、医药数据汇集,形成规模化高质量数据集,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赋能创新医药发展;优化创新医药产业布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协同发展,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中新经纬注意到,关于持续扩大创新医药生产流通,《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提出6条措施如下:一是支持境外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境分段生产,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支持跨国企业以委托生产方式办理药品生产许可并在京上市。探索开展医疗器械产品跨境委托生产先行先试。
二是畅通临床急需进口药械“一次批复、多次通关”方式,持续扩充罕见病用药品进口品类,推动医疗器械产品通过临床急需进口绿色通道落地实施。
三是境外已上市药品在取得我国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后,对符合要求的获批前商业规模批次产品允许进口销售。深化药品进口通关抽样一体化、24小时通关便利化。进口药品通关检验每批次用量从全项检验用量的3倍减为2倍。对纳入药械管理的货物、物品,不再实施进出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审批。
四是鼓励创新医药本地化生产。支持企业从国外引进重大药械品种,推动创新药械品种产业化落地和规模化应用,承接医疗机构院内制剂配制和向创新药转化,“一企一策”做好服务。加强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平台建设,定期开展平台能力评价。
五是推动医药制造数智化转型,实施一批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梯度培育智能工厂,打造先进级智能工厂10家以上,力争卓越级智能工厂数量突破,培育领航级智能工厂和“灯塔工厂”。
六是推动京津冀区域医学伦理审查结果互认、药械监管跨区域协同、挂网采购信息协同。
北京市医疗保障局最后明确,上述通知自2025年4月7日起执行。(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