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叔叔被查出那病的时候,医生都委婉地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了。可你瞧瞧,现在他都八十多了,每年去医院复查,病情愣是没扩散。关键是,他也没用啥特别的药啊,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说这话的,是 45 岁的周珊。她在一家社区医院担任药房主管,平日里工作中养成了理性思考的习惯,记性也是好得出奇。周珊回忆起叔叔,从小就感觉他身体不怎么硬朗,胃口也欠佳,可自从那次被确诊病情后,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一般。病情不但没朝着糟糕的方向发展,反而愈发稳定,就连精气神儿都比以前强了许多。
大家应该都清楚,当绝大多数人听到叔叔所患的这个病名时,心里头第一反应往往是绝望与悲观。这病啊,确实棘手得很,病情发展那叫一个迅速,还特别善于隐藏自己,等到身体出现明显症状时,常常已经步入中晚期阶段了。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统计数据显示,有那么一小部分患者,在确诊之后,生存期相当长,有些甚至能跨越九十岁的门槛。很多人把这种情况简单归结为运气好,或者认为是身体底子本身就扎实。但实际上,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先天的体质,而是确诊之后,患者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做了什么,又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什么。
就拿那些抗癌成功、活得长久的患者来说,在患病早期,他们普遍做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决定 —— 不再把治疗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医院。他们开始从生活习惯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变,尤其是在吃饭这件事儿上,下足了功夫。
多数人刚确诊时,吃饭成了一件痛苦的事。咽东西的时候,总感觉喉咙不舒服,吞咽困难,甚至会有食物堵在嗓子眼儿的感觉。于是,不少人选择少吃一点,或者吃些软烂的食物,更有甚者,干脆就不想吃东西了。可很多人仅仅停留在让自己 “能吃得下去” 这个层面,而那些抗癌路上的 “长寿之星” 们,对 “怎么吃” 有着截然不同的深刻理解。他们可不仅仅是把饭菜做得软烂那么简单,而是彻底对饮食结构来了个大换血。每一顿饭,他们都精心安排,严格遵循减轻消化负担、降低炎症反应、助力细胞修复的科学逻辑。
他们吃饭的速度慢悠悠的,食物种类丰富多样,既不盲目追求高热量食物带来的饱腹感,也不执着于食物的口感是否绝佳。最常见的饮食模式是以熬得浓稠的粗粥为主食,搭配低温烹饪的各种植物性食物,同时严格控制油脂的摄入量,尽量把它压到最低限度。他们还巧妙地把动物性蛋白替换成植物蛋白,并且每餐都会适当加入一些发酵食物。这些患者不会迷信那些昂贵的补品,也不会轻信民间的各种偏方,更不会盲目相信高蛋白食物就能让身体增重、恢复健康。他们的饮食调整,一切都围绕着降低食管刺激、减少氧化反应、提升肠道菌群平衡这些目标展开。这种饮食上的调整,在短期内或许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坚持 6 个月之后,神奇的变化就出现了。体重开始保持稳定,胃口逐渐恢复到往日的状态,排便也变得规律起来,身体的整体代谢环境仿佛被重新 “装修” 了一番,焕然一新。
一项发表在《Cancer Epidemiology》的回顾研究明确指出,食管癌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和术后 3 个月内膳食中膳食纤维、维生素 C 以及镁的摄入量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简单来讲,对于患者而言,吃得 “干净”、吃得健康,远比单纯追求食物的数量要重要得多。那些试图靠大量补品和肉类来维持身体状态的人,反而在术后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肠道菌群也会变得紊乱不堪,炎症水平更是难以降下来。
除了饮食,这些长寿患者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日常运动。不过,他们所选择的运动方式,可不是像跑步、跳操那样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型运动。他们更倾向于有节律的缓慢活动,运动的目的并非大汗淋漓,而是通过这种温和的方式刺激内脏活动,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激活细胞的新陈代谢。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抗癌成功、长期存活的患者,普遍不会赖在床上不起,也不会一整天都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即便每天吃得不多,他们也会雷打不动地保持每天步行,或者做一些慢性伸展动作,早上一次,晚上一次,每次平均时长半小时左右。这类运动的关键意义在于维持淋巴循环的顺畅。很多人可能并不知晓,术后患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非病变复发,而是淋巴系统失调。手术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也对部分正常组织造成了破坏,术后残留的炎症以及身体代谢产生的废物,很容易在局部堆积起来。而这种轻柔的运动,就像是给身体的排水管道做了一次疏通,能够帮助这些物质重新回到循环系统中,避免局部形成高炎症环境。
美国癌症协会曾经针对 5000 名上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过一项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坚持中低强度运动(比如步行、练习气功、做拉伸操等)长达 6 个月以上的人群,其五年生存率相比不运动的人群提升了 28%。这个提升幅度,甚至超过了部分辅助化疗方案所带来的效果差异。很多人误以为术后就应该安安静静地休养,殊不知,这种观念恰恰误导了许多患者。如果术后只是一味地静养不动,肌肉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身体的基础代谢也会随之下降,免疫细胞的激活能力变弱,反而会让病情更容易反复。而坚持规律运动的人,不仅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睡眠质量、情绪状态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都会同步提升。这种多系统之间相互联动、共同改善的效果,是任何单一的治疗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还有一件事,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然而它却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那就是严格控制情绪波动。这可不是简单地说要保持 “心态好”,而是要切实采取行动,降低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的频率。那些抗癌成功、长期存活的患者,并非天生情绪就无比稳定,而是他们有着高度的自律性,时刻警惕自己的情绪不被快节奏的社会裹挟着走。他们不热衷于刷新闻,避免卷入无谓的争论之中,也不会陷入对 “得病的意义” 这类抽象话题的讨论。相反,他们更愿意把注意力聚焦在固定、规律的生活节奏上,把每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
从医学角度来讲,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交感神经如果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会促使炎症因子如 IL - 6、TNF - α 等的水平升高。这些炎症因子可不简单,它们不仅会影响术后身体的恢复进程,还能够在肿瘤微环境中促进血管生成,帮助肿瘤细胞实现免疫逃逸。而当人体处于副交感系统主导的状态时,免疫识别功能会显著提升,NK 细胞的活性也会增强。但要实现这种神经状态的转变,光靠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行为干预,去调整神经通路的 “默认设置”。
哈佛医学院曾开展过一项关于神经调节与肿瘤关系的研究。研究人员在同种基因背景的条件下,设置了不同的实验组。其中,生活节奏稳定、社交冲突较低的实验组小鼠,其肿瘤生长速度比处于社交压力组的小鼠低了将近 40%。这一研究结果充分提示,人际冲突、社会节奏以及信息干扰等因素,对疾病的进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些抗癌成功、长期存活的患者,并非仅仅依靠顽强的意志力去忍受病痛,而是主动采取行动,屏蔽掉这些可能干扰病情的因素。他们选择性地不去看那些可能引起情绪波动的信息,不去听那些会让自己心烦意乱的话语,只保留生活中最必要的信息,把生活简化到最纯粹的状态。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真正让身体垮掉的,有时候并非疾病本身,而是在患病之后,错误的生活反应机制。有些人在患病后,一门心思地拼命抓住每一个治疗机会,却忽略了身体恢复的底层逻辑并非单纯地攻击疾病,而是侧重于自我修复。而身体的修复,靠的不仅仅是药物,更不是单一的手术治疗,而是代谢环境、神经状态以及饮食结构这三个方面形成的合力调整。
但这里也有一个疑问冒出来了:要是有人严格做到了上述这三件事,可病情依然在发展,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些行为毫无作用呢?